|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Ⅰ 绪论 | 第9-15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 ·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5页 |
| ·农民工 | 第13页 |
| ·城市化 | 第13-15页 |
| Ⅱ 农民工城市化进程现状及心理问题的理论分析 | 第15-25页 |
| ·农民工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 第15页 |
| ·农民工的经济现状 | 第15-17页 |
| ·农民工的就业途径和领域 | 第15-16页 |
| ·农民工的收入和支出 | 第16-17页 |
| ·农民工在社会层面的现状 | 第17-19页 |
| ·农民工的居住状况 | 第17页 |
| ·婚姻家庭问题 | 第17-19页 |
| ·农民工心理问题的理论分析 | 第19-25页 |
| ·需求理论 | 第19-20页 |
| ·社会角色理论 | 第20-22页 |
| ·文化冲突论理论 | 第22-25页 |
| Ⅲ 农民工城市化进程中的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 第25-32页 |
| ·“边缘人”的自卑、封闭心理 | 第25-26页 |
| ·被剥夺心理和不满情绪 | 第26页 |
| ·压抑心理和怨恨情绪 | 第26-27页 |
| ·孤独和空虚心理 | 第27-28页 |
| ·由弱势地位导致的激惹心态 | 第28页 |
| ·农民工的犯罪心理 | 第28-32页 |
| ·刺激反应心理 | 第29页 |
| ·偏见、敌对心理 | 第29-30页 |
| ·压抑发泄的攻击心理 | 第30-31页 |
| ·逆反戏谑、侥幸心理 | 第31-32页 |
| Ⅳ 农民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32-39页 |
| ·农民工自身的原因 | 第32-34页 |
| ·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出现冲突和偏差 | 第32页 |
| ·日常生活与社会交往中遭受歧视,出现心态失衡 | 第32-33页 |
| ·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排解 | 第33页 |
| ·精神上得不到尊重,没有获得社会认同 | 第33-34页 |
| ·社会方面的原因 | 第34-39页 |
| ·现行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 第34-35页 |
| ·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 | 第35-36页 |
| ·农民工劳务用工制度不完善 | 第36-37页 |
| ·农民工缺乏政治权利 | 第37-39页 |
| Ⅴ 农民工心理问题的调适对策 | 第39-45页 |
| ·农民工自身方面 | 第39-41页 |
| ·提高劳动技能,增强竞争能力 | 第39页 |
| ·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增强自我心理抗挫能力 | 第39-40页 |
| ·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 | 第40-41页 |
| ·通过政治思想教育,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心 | 第41页 |
| ·社会方面 | 第41-45页 |
| ·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施有利于改变农民工境遇的政策措施 . | 第41-43页 |
| ·建立心理疏导机制,激活农民工的精神动力 | 第43-44页 |
| ·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并加强媒体的正面引导 | 第44-45页 |
| ·注重人文关怀,增强农民工的归属感 | 第45页 |
| 结束语 | 第45-47页 |
| 致谢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 硕士在读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