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 ·课题背景 | 第10页 |
|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10-12页 |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本文的章节安排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三层架构与缓存技术 | 第14-24页 |
| ·基于J2EE 的三层架构 | 第14-19页 |
| ·J2EE 简介 | 第14-17页 |
| ·三层架构简介 | 第17-19页 |
| ·三层架构性能瓶颈分析 | 第19-20页 |
| ·缓存技术与三层架构 | 第20-24页 |
| ·缓存技术简介 | 第20-21页 |
| ·缓存技术与三层架构相结合 | 第21-22页 |
| ·当前三层架构中使用的缓存技术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Hibernate 改变持久层操作数据方式 | 第24-43页 |
| ·传统的数据持久层技术JDBC | 第24-25页 |
| ·JDBC 的典型实现 | 第25-27页 |
| ·JDBC 的局限 | 第27-28页 |
| ·ORM 的提出 | 第28-29页 |
| ·新一代 ORM 技术 Hibernate | 第29-33页 |
| ·Hibernate 的实现 | 第33-37页 |
| ·Hibernate 与 JDBC 的比较 | 第37-39页 |
| ·Hibernate 与 JDBC 的性能测试 | 第39-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四章 基于 Hibernate 的持久层缓存技术 | 第43-59页 |
| ·JDBC 的数据库连接池 | 第43-45页 |
| ·数据库连接池的仿真实现 | 第45-47页 |
| ·数据库连接池的局限 | 第47页 |
| ·Hibernate 缓存应用的提出 | 第47-48页 |
| ·持久层的缓存的分类 | 第48-50页 |
| ·Hibernate 的二级缓存 | 第50-52页 |
| ·Hibernate 缓存应用的实现 | 第52-55页 |
| ·Ehcache 的使用 | 第52-53页 |
| ·Ehcache 的测试 | 第53-55页 |
| ·数据库连接池与 Hibernate 缓存的对比 | 第55-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五章 AOP 技术改变 Hibernate 缓存位置 | 第59-72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59-60页 |
| ·AOP 技术的研究 | 第60-64页 |
| ·AOP 起源 | 第61-62页 |
| ·AOP 基本思想 | 第62-63页 |
| ·AOP 中的基本概念 | 第63-64页 |
| ·Spring AOP+Ehcache 的仿真实现 | 第64-67页 |
| ·AOP 改变缓存的位置 | 第67-68页 |
| ·AOP + Ehcache 的性能测试 | 第68-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 第六章 基于 Hibernate+AOP+Ehcache 的缓存的实现 | 第72-81页 |
| ·系统整体设计 | 第72页 |
| ·持久层的设计与实现 | 第72-75页 |
| ·业务逻辑层的设计与实现 | 第75-77页 |
| ·AOP+Ehcache 缓存的设计与实现 | 第77-81页 |
| 第七章 课题总结 | 第81-82页 |
| ·论文工作总结 | 第81页 |
| ·未来的工作 | 第81-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