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居住小区公共建筑设计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4页
   ·研究背景第12页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2-13页
   ·研究范围第13页
   ·研究方法第13-14页
第二章 居住小区公共建筑的范畴第14-19页
   ·居住小区第14-15页
   ·居住小区公共建筑及其相关概念第15-17页
     ·居住小区公共建筑与公共建筑第15页
     ·居住小区公共建筑与城市公共建筑第15-16页
     ·居住小区公共建筑与居住小区第16页
     ·居住小区公共建筑与住宅第16页
     ·居住小区公共建筑与居民第16-17页
   ·居住小区公共建筑的范围第17-18页
   ·本章小结第18页
   ·本章注释第18-19页
第三章 住区公共建筑历史演变第19-25页
   ·古代城市居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第19-20页
   ·现代居住区规划中的公共建筑演变第20-23页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努力第20-21页
     ·田园城市(Garden City)第21-22页
     ·工业城规划第22页
     ·光明城市第22页
     ·邻里单位第22-23页
     ·邻里单位的实践第23页
   ·建国后我国居住区公共建筑演变第23-24页
     ·解放初期第23页
     ·50年代初期第23页
     ·50年代后期第23-24页
   ·本章小结第24页
   ·本章注释第24-25页
第四章 居住小区公共建筑的布置第25-40页
   ·居住小区公共建筑规划布置的依据第25-26页
   ·居住小区公共建筑规划布置的基本原则第26-29页
     ·便利性原则第26-27页
     ·商业性原则第27-28页
     ·归属性原则第28页
     ·灵活性原则第28-29页
     ·整体性原则第29页
   ·居住小区公共建筑规划布置的形式第29-32页
     ·教育保育公建第29-30页
     ·商业服务公建第30-31页
     ·邻里交往类公建第31页
     ·市政公用类公建第31-32页
   ·居住小区公共建筑规划布置实例研究第32-38页
     ·大溪地第32-33页
     ·金色池塘第33-34页
     ·学林雅苑第34页
     ·华阳·东方好莱坞第34-35页
     ·望湖城桂香居第35-36页
     ·元一·柏庄第36-37页
     ·绿城·桂花园第37-38页
   ·本章小结第38-39页
   ·本章注释第39-40页
第五章 居住小区公共建筑空间形态设计第40-58页
   ·空间与空间限定第40-42页
     ·空间的概念第40页
     ·空间的限定第40-42页
   ·居住小区公共建筑的形态及其外部空间的要素第42-46页
     ·形状第43页
     ·色彩第43-44页
     ·肌理第44页
     ·位置第44页
     ·方向第44页
     ·尺度第44-46页
     ·质感第46页
   ·居住小区公共建筑的形态及其外部空间设计第46-49页
     ·建筑与空间宜人的尺度和比例第46-47页
     ·具有视觉兴奋点的景观布置与富有层次的空间第47-48页
     ·个性化的建筑设计第48页
     ·特定场所的营建第48-49页
   ·居住小区商业建筑设计第49-53页
     ·总体布局的定位第50-51页
     ·商业形态的确定第51页
     ·商业面积的控制第51-52页
     ·环保、节能等其他方面的考虑第52-53页
     ·小结第53页
   ·居住小区学校建筑设计第53-56页
   ·本章小结第56-57页
   ·本章注释第57-58页
第六章 居住小区公共建筑的发展第58-65页
   ·社会发展对居住小区公共建筑的影响第58-59页
     ·人口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对小区公建提出的新要求第58页
     ·生活方式的变化促使小区公建的新发展第58-59页
     ·市场经济的影响第59页
     ·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第59页
   ·当前居住小区公共建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讨第59-61页
     ·老龄化问题第59-60页
     ·小汽车的进入第60页
     ·安全问题第60页
     ·小区公建设计的居民参与问题第60-61页
   ·SOHO模式下的居住小区公共建筑发展第61-64页
     ·SOHO模式产生的社会背景第61-62页
     ·何谓 SOHO模式?第62页
     ·SOHO模式给我们带来什么?第62-63页
     ·SOHO模式影晌下的住区公建形式发展第63-64页
   ·本章注释第64-65页
结束语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68页
插图清单第68-70页
图片来源第70-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处理器性能分析模型的建立和研究
下一篇:中国电价形成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