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前言 | 第11-22页 |
·地下水石油类污染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8页 |
·地下水石油类污染研究历史 | 第13-16页 |
·油田区地下水污染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论文选题及其意义 | 第18-22页 |
·论文选题依据 | 第18页 |
·研究区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完成工作量 | 第21页 |
·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21-22页 |
2 区域地质特征 | 第22-34页 |
·区域地质演化描述 | 第22-24页 |
·地层 | 第24-28页 |
·白垩系 | 第24-27页 |
·第四系 | 第27-28页 |
·构造 | 第28-31页 |
·基本构造特征 | 第28-30页 |
·新构造特征 | 第30-31页 |
·新构造运动与油田区地质灾害 | 第31-34页 |
3 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概述 | 第34-42页 |
·地下水下水赋存条件及富水性 | 第34-35页 |
·下、中更新统白土山组、大青沟组孔隙承压含水系统 | 第34页 |
·中、上更新统大青沟组、顾乡屯组孔隙微承压水含水系统 | 第34-35页 |
·地下水化学特征 | 第35页 |
·下、中更新统承压水 | 第35页 |
·中、上更新统微承压水 | 第35页 |
·地下水水动力特征 | 第35-36页 |
·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 第35页 |
·地下水动态特征 | 第35-36页 |
·地下水水质特征 | 第36-42页 |
·上部含水层水质特征 | 第38-39页 |
·下部含水层水质特征 | 第39-42页 |
4 地下水污染调查综述 | 第42-70页 |
·上段地下水污染状况分析 | 第42-47页 |
·监测点超标率分析 | 第44-45页 |
·监测频数超标率分析 | 第45页 |
·最大超标倍数分析 | 第45-47页 |
·下段地下水污染状况分析 | 第47-51页 |
·监测点超标率分析 | 第49页 |
·监测指数超标分析 | 第49-50页 |
·最大超标倍数分析 | 第50-51页 |
·主要污染物分析 | 第51-53页 |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 第53-61页 |
·地下水质量评价标准及分级 | 第53-56页 |
·上部含水段地下水质量现状评价 | 第56-57页 |
·下部含水段地下水质量评价 | 第57-59页 |
·地下水质量项目的组合分类及其分布特征 | 第59-60页 |
·影响地下水质量的项目分析 | 第60-61页 |
·污染程度分析 | 第61-67页 |
·与超对照值(背景值)对比在各含水层中的污染分析 | 第61-64页 |
·与地下水饮用水标准对比在各含水层中的污染分析 | 第64-67页 |
·污染空间特征分析 | 第67-70页 |
5 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和途径 | 第70-83页 |
·各污染指标与石油类污染的关系 | 第70-71页 |
·污染物来源简析 | 第71页 |
·污染途径分析 | 第71-77页 |
·渗透污染 | 第72-73页 |
·穿透污染方式 | 第73-76页 |
·事故性污染 | 第76-77页 |
·构造裂缝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 第77-83页 |
·研究区内构造裂缝展布 | 第77页 |
·污染物沿构造裂缝对地下水的污染 | 第77-83页 |
6 油田地下水防治措施及建议 | 第83-89页 |
·油田地下水污染预防与治理常用方法介绍 | 第83-87页 |
·物理处理法 | 第83页 |
·流线控制法 | 第83-84页 |
·抽出处理法 | 第84-85页 |
·生物治理法 | 第85页 |
·吸附技术 | 第85-86页 |
·原位反应墙法 | 第86-87页 |
·地下水污染源的防止 | 第87-89页 |
7 结论与建议 | 第89-92页 |
·结论 | 第89-90页 |
·建议 | 第90-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0页 |
个人简历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