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公司共同治理机制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9页 |
·公司治理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研究 | 第17-19页 |
·研究思路和内容安排 | 第19-20页 |
·研究的思路 | 第19页 |
·内容安排 | 第19-20页 |
·研究意义 | 第20-22页 |
第2章 利益相关者理论述评 | 第22-34页 |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第22-26页 |
·利益相关者企业依存观点 | 第23页 |
·利益相关者战略管理观点 | 第23-25页 |
·利益相关者动态演化观点 | 第25-26页 |
·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意义 | 第26-29页 |
·有利于实现公司的内部制衡机制 | 第26-27页 |
·有利于公司长期和短期利益平衡 | 第27页 |
·有利于提高公司长期绩效 | 第27-28页 |
·有利于公司社会责任的实现 | 第28-29页 |
·利益相关者理论评价 | 第29-33页 |
·动摇了股东至上主义 | 第29-31页 |
·对委托-代理理论的突破 | 第31-32页 |
·对公司治理的主体的挑战 | 第32-33页 |
·本文的改进思路 | 第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利益相关者主体界定与行为分析 | 第34-46页 |
·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 第34-38页 |
·查克汉姆及克拉克逊的界定方法 | 第36页 |
·威勒的界定方法 | 第36-37页 |
·米切尔的界定方法 | 第37-38页 |
·本文提出的界定方法 | 第38-40页 |
·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分析及界定 | 第40-45页 |
·股东 | 第40页 |
·经理人 | 第40-41页 |
·员工 | 第41-42页 |
·供应商 | 第42-43页 |
·债权人 | 第43页 |
·顾客 | 第43-44页 |
·社区与政府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理论基础与实践 | 第46-59页 |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46-49页 |
·社会契约理论 | 第46-47页 |
·经济民主理论 | 第47页 |
·人力资本所有权理论 | 第47-48页 |
·资产专用性理论 | 第48页 |
·共同所有权理论 | 第48-49页 |
·共同治理模式的必然性 | 第49-50页 |
·共同治理机制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50-52页 |
·同权原则 | 第50页 |
·均占原则 | 第50-51页 |
·市场原则 | 第51页 |
·边际调整原则 | 第51-52页 |
·各国公司治理模式实践 | 第52-58页 |
·英美模式 | 第52-53页 |
·德日模式 | 第53-56页 |
·英美模式-德日模式的比较 | 第56-57页 |
·各国公司治理趋势及其利益相关者因素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机制体系的构建 | 第59-84页 |
·共同治理机制体系的构建 | 第59-67页 |
·公司治理的框架体系 | 第59-60页 |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 | 第60-66页 |
·公司治理机制及其体系 | 第66-67页 |
·基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治理机制 | 第67-75页 |
·内部治理的激励机制 | 第67-70页 |
·内部治理的决策机制 | 第70-72页 |
·内部治理的监督机制 | 第72-73页 |
·平衡机制 | 第73-75页 |
·外部治理机制 | 第75-79页 |
·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兼并与接管机制 | 第75页 |
·债权人治理机制 | 第75-76页 |
·客户治理机制 | 第76-77页 |
·供应商治理机制 | 第77-78页 |
·产品市场、股票市场、经理市场等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 第78-79页 |
·基于社会环境的社会治理机制 | 第79-82页 |
·企业文化建设 | 第79-81页 |
·企业社会责任 | 第81-82页 |
·环境和资源保护 | 第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结论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