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一、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相关问题概述 | 第10-17页 |
(一) 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的内涵与构成 | 第10-11页 |
(二) 影响石油价格变动的因素 | 第11-16页 |
1. 成本 | 第12页 |
2. 供求关系 | 第12-13页 |
3. 市场竞争程度 | 第13-14页 |
4. 国家经济政策 | 第14页 |
5. 汇率 | 第14-15页 |
6. 技术进步 | 第15页 |
7. 产品的特殊性 | 第15-16页 |
(三) 国际石油定价机制概况 | 第16-17页 |
二、中国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的发展过程和现状 | 第17-24页 |
(一) 中国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的发展过程 | 第17-22页 |
1. 第一阶段:完全计划体制下的单一价格阶段(1960-1981) | 第17-18页 |
2. 第二阶段:多种价格形式并存阶段(1981-1994) | 第18-19页 |
3. 第三阶段:国家统一定价即价格并轨阶段(1994-1998) | 第19页 |
4. 第四阶段:与国际油价接轨阶段(1998-今) | 第19-22页 |
(二) 中国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的现状 | 第22-24页 |
1. 原油价格定价原则 | 第22页 |
2. 成品油价格定价原则 | 第22-23页 |
3. 相关配套措施内容 | 第23-24页 |
三、现阶段中国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成效及问题 | 第24-31页 |
(一) 新的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以来取得的成效 | 第24-27页 |
1. 成品油价格与“原油价格”挂钩更符合中国石油市场的实际情况 | 第24页 |
2. 成品油价格运行平稳,相关配套措施顺利实施 | 第24-25页 |
3. 2006 年年底放开了国内石油的批发经营权 | 第25页 |
4. 在推出燃料油期货三年之际,上海石油交易所重新开业 | 第25-26页 |
5. 酝酿多年的“燃油税”改革方案正处于完善阶段 | 第26页 |
6. 国家石油战略储备计划正在有序推进 | 第26-27页 |
(二) 目前中国石油价格形成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必要性 | 第27-31页 |
1. “原油成本定价”的方式存在一定缺陷 | 第27页 |
2. 国内成品油价格的时滞效应仍然存在 | 第27-28页 |
3. 中国尚未建立缓冲石油价格剧烈波动的应急避险体系 | 第28页 |
4. 中国的石油战略储备量仍然相对较低 | 第28-29页 |
5. 中国虽然是石油消费大国,在国际市场上却缺乏定价权 | 第29页 |
6. 国内石油行业的垄断格局持续强化 | 第29-30页 |
7. 目前国家有关石油行业和市场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 第30-31页 |
8. 税收在石油价格中所占比例非常小,不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 第31页 |
四、一些国家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的启示 | 第31-40页 |
(一) 美国 | 第32-34页 |
(二) 俄罗斯 | 第34-35页 |
(三) 欧洲国家 | 第35页 |
(四) 日本 | 第35-37页 |
(五) 韩国 | 第37-38页 |
(六) 印度 | 第38-39页 |
(七) 新加坡 | 第39-40页 |
五、国际石油市场新变化下中国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面临的挑战和深化改革的途径 | 第40-49页 |
(一) 国际石油市场新变化下中国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面临的挑战 | 第40-45页 |
(二) 深化中国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途径 | 第45-49页 |
注释 | 第49-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后记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