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顿“情境”教学法对我国基础课程教学的启示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绪论 | 第9-12页 |
| 1. 论文的缘起 | 第9页 |
| 2. 国内外现状的研究 | 第9-11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1.伊顿设计基础课程中的"情境"教学法 | 第12-16页 |
| ·伊顿"情境"教学法的渊源 | 第12-14页 |
| ·"爱"的教育和"人性之教育"的影响 | 第12-13页 |
| ·"拜火教"的潜移默化 | 第13页 |
| ·达达主义的影响 | 第13-14页 |
| ·伊顿"情境"教学法的理论实施 | 第14-16页 |
| ·体验——解放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天赋 | 第14页 |
| ·感受——让学生发现自己与众不同之处 | 第14-15页 |
| ·运用——引导学生进行具有独创性的创作活动 | 第15-16页 |
| 2.伊顿"情境"教学法在具体课程中的运用 | 第16-27页 |
| ·唤起内在的省思和精神力量 | 第16-21页 |
| ·练习前的情绪酝酿 | 第16-17页 |
| ·练习过程中的注意力集中 | 第17-19页 |
| ·多元化的作业评价 | 第19-21页 |
| ·全方位、立体式的教学 | 第21-27页 |
| ·从大自然中、身边事物中找灵感 | 第21-22页 |
| ·颠覆对日常事物的定势思维 | 第22页 |
| ·对不同材质进行对比 | 第22-23页 |
| ·从另一个视角诠释"经典"作品 | 第23-24页 |
| ·练习过程重于结果 | 第24-25页 |
| ·以引导为主的教学方法 | 第25-27页 |
| 3.伊顿"情境"教学法的局限性 | 第27-30页 |
| ·伊顿"情境"教学法的局限性 | 第27-30页 |
| ·偏重神秘主义教学方式 | 第27-28页 |
| ·教学理论的出发点是美术而不是设计 | 第28-30页 |
| 4.伊顿"情境"教学法的启示 | 第30-32页 |
| ·课前及练习时"情境"的设计 | 第30页 |
| ·注重设计的原创精神 | 第30-31页 |
| ·课题设计意识逐渐增强 | 第31-32页 |
| 结论 | 第32-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 致谢 | 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