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4页 |
1 前言 | 第14-28页 |
·病原学 | 第14-18页 |
·分类 | 第14-15页 |
·分离培养及染色特性 | 第15页 |
·生化特性 | 第15-16页 |
·血清型 | 第16页 |
·分子生物学特性 | 第16-17页 |
·致病性 | 第17页 |
·对药物的敏感性 | 第17页 |
·免疫原性 | 第17-18页 |
·流行病学 | 第18-19页 |
·症状 | 第19-20页 |
·病理变化 | 第20-21页 |
·诊断 | 第21-24页 |
·病原的分离培养 | 第21页 |
·血清学方法 | 第21-22页 |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22-24页 |
·防治 | 第24-27页 |
·综合防治 | 第24页 |
·药物防治 | 第24-25页 |
·免疫预防 | 第25-27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7-2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8-44页 |
·材料 | 第28-29页 |
·参考菌株和抗血清 | 第28页 |
·病料 | 第28页 |
·试验鸡 | 第28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28页 |
·试验所需配制溶液 | 第28-29页 |
·ORT 引物 | 第29页 |
·方法 | 第29-44页 |
·山东省鼻气管鸟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29-34页 |
·ORT 的分离培养 | 第29-30页 |
·ORT 的生化鉴定 | 第30页 |
·ORT 的玻片凝集试验 | 第30页 |
·ORT 的PCR 鉴定 | 第30-34页 |
·ORT 的血清型鉴定 | 第34页 |
·动物回归试验 | 第34页 |
·药敏试验 | 第34页 |
·鼻气管鸟杆菌的致病性研究 | 第34-42页 |
·人工攻毒试验 | 第34-36页 |
·ORT 感染的病理组织学研究 | 第36-37页 |
·IFA 对ORT 的抗原定位检测 | 第37-38页 |
·排菌检测 | 第38-42页 |
·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的检测 | 第42页 |
·数据处理 | 第42页 |
·鼻气管鸟杆菌间接免疫荧光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 第42-44页 |
·第一抗体的制备 | 第42页 |
·间接免疫荧光染色 | 第42-43页 |
·免疫荧光染色条件的优化 | 第43页 |
·特异性试验 | 第43-44页 |
·结果判定 | 第44页 |
·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对人工感染ORT 发病及死亡鸡各组织器官的检测 | 第4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4-68页 |
·山东省鼻气管鸟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44-51页 |
·分离菌的培养特性及分离特点 | 第44-45页 |
·分离菌的生化试验结果 | 第45-47页 |
·玻片凝集试验结果 | 第47页 |
·PCR 检测结果结果 | 第47页 |
·同源性比较结果 | 第47-49页 |
·血清型鉴定结果 | 第49页 |
·动物回归试验结果 | 第49页 |
·药敏试验结果 | 第49-51页 |
·鼻气管鸟杆菌的致病性研究 | 第51-62页 |
·症状 | 第51页 |
·大体病变 | 第51-54页 |
·病理组织学变化 | 第54-58页 |
·IFA 对ORT 抗原定位的检测结果 | 第58-59页 |
·排菌情况检测结果 | 第59-60页 |
·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检测结果 | 第60-62页 |
·鼻气管鸟杆菌间接免疫荧光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 第62-68页 |
·第一抗体的检测结果 | 第62页 |
·间接免疫荧光方法的建立和优化 | 第62页 |
·特异性试验 | 第62-65页 |
·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对人工感染ORT 发病及死亡鸡各组织器官的检测 | 第65-68页 |
4 讨论 | 第68-74页 |
·山东省鼻气管鸟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68-70页 |
·鼻气管鸟杆菌的致病性研究 | 第70-71页 |
·鼻气管鸟杆菌间接免疫荧光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 第71-74页 |
5 结论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5-86页 |
硕士学位论文内容简介及自评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