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制度安排思考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导论 | 第10-15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2. 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3. 本文的创新点和研究意义 | 第13页 |
4. 论文写作思路 | 第13-15页 |
第1章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概述 | 第15-25页 |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含义 | 第15-17页 |
·国际服务贸易的含义 | 第15页 |
·金融服务贸易的含义 | 第15-16页 |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含义 | 第16-17页 |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和其他相似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 第17-20页 |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金融国际化、金融自由化 | 第17-18页 |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资本项目自由化 | 第18-20页 |
·WTO框架下与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相关的国际协定 | 第20-25页 |
·《服务贸易总协定》的主要内容 | 第21页 |
·金融服务附件的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关于金融服务承诺的谅解》的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金融服务协议》的主要内容 | 第23-25页 |
第2章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效应分析 | 第25-31页 |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积极效应 | 第25-28页 |
·总效应 | 第25-26页 |
·对金融服务出口国的效应 | 第26-27页 |
·对金融服务进口国的效应 | 第27-28页 |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消极效应 | 第28-31页 |
·加剧了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 第29页 |
·加剧了国内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 | 第29页 |
·削弱了各国管理当局的宏观调控能力 | 第29-31页 |
第3章 法律文件在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中的作用 | 第31-38页 |
·两国贸易政策选择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 | 第31-33页 |
·没有法律文件规定下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 | 第33-34页 |
·存在法律文件规定下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 | 第34-38页 |
第4章 中国金融服务自由化承诺及立法现状 | 第38-54页 |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承诺 | 第38-40页 |
·银行及其它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承诺 | 第38-39页 |
·保险业对外开放的承诺 | 第39-40页 |
·证券业对外开放的承诺 | 第40页 |
·银行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服务业立法现状 | 第40-47页 |
·银行业 | 第40-44页 |
·非银行金融服务业 | 第44-47页 |
·保险业立法现状 | 第47-50页 |
·证券业立法现状 | 第50-54页 |
·关于外资参股证券公司的规定 | 第50-52页 |
·关于境外证券交易所驻华代表机构的规定 | 第52-54页 |
第5章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现状及开放度分析 | 第54-60页 |
·银行及其他金融服务自由化现状 | 第54-55页 |
·银行服务 | 第54-55页 |
·非银行金融服务 | 第55页 |
·保险及相关服务自由化现状 | 第55-56页 |
·证券服务自由化现状 | 第56-57页 |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研究 | 第57-60页 |
第6章 国外的金融服务法律体系及其借鉴意义 | 第60-68页 |
·美国的金融服务法律体系 | 第60-62页 |
·欧盟的金融服务法律体系 | 第62-68页 |
·欧盟银行服务指令 | 第63-64页 |
·欧盟保险服务指令 | 第64-68页 |
第7章 我国现行金融服务法律体系的不足 | 第68-87页 |
·市场准入方面 | 第68-72页 |
·国民待遇方面 | 第72-77页 |
·金融监管方面 | 第77-80页 |
·退出机制方面 | 第80-87页 |
第8章 对我国现行金融服务法律体系的完善对策 | 第87-95页 |
·充分利用WTO框架下的法律制度 | 第87-89页 |
·GATS的普适性规定 | 第87-88页 |
·GATS对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特殊保护 | 第88-89页 |
·《关于金融服务的附件》的规定 | 第89页 |
·提升国内金融服务机构的国际竞争力 | 第89-92页 |
·适当采取“补贴措施”和“政府购买” | 第89-90页 |
·构建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 | 第90页 |
·推进金融服务机构股份化的产权制度改革 | 第90-91页 |
·鼓励金融服务领域的学习和创新 | 第91页 |
·重视人才战略 | 第91-92页 |
·加强对外资金融服务机构的监管 | 第92-93页 |
·建立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指标体系 | 第92页 |
·确立以风险控制为基础的审慎监管制度 | 第92-93页 |
·加强监管的国际合作 | 第93页 |
·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 | 第93-9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