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7-14页 |
第一章 “藏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价值 | 第14-27页 |
第一节 校本课程的内涵与其开发价值认识 | 第14-16页 |
一、校本课程及语文校本课程的内涵 | 第14页 |
二、校本课程开发价值认识 | 第14-16页 |
第二节 “藏族文化”概念阐释 | 第16-20页 |
一、藏族及藏族文化 | 第16-19页 |
二、语文课程视野下的藏族文化 | 第19-20页 |
第三节 “藏族文化”课程开发价值评估 | 第20-27页 |
一、内地西藏班(校)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状况及其意愿 | 第20-22页 |
二、藏族文化的价值分析 | 第22-23页 |
三、“藏族文化”语文校本课程的教育功能阐释 | 第23-27页 |
第二章 “藏族文化”课程内容的开发及教材编写 | 第27-61页 |
第一节 课程的性质定位与基本理念 | 第27-28页 |
一、性质定位 | 第27页 |
二、基本理念 | 第27-28页 |
第二节 课程目标 | 第28-29页 |
一、知识性目标 | 第28页 |
二、情感性目标 | 第28-29页 |
三、发展性目标 | 第29页 |
第三节 课程内容选择 | 第29-53页 |
一、文化渊源 | 第30-33页 |
二、佛教信仰 | 第33-35页 |
三、语言文学 | 第35-36页 |
四、传统科技 | 第36-37页 |
五、历代名人 | 第37-39页 |
六、民族艺术 | 第39-42页 |
七、民风民俗 | 第42-47页 |
八、生态环境 | 第47-52页 |
九、文化发展 | 第52-53页 |
第四节 教材的编写 | 第53-61页 |
一、以专题为基本结构单位的总体设计及专题内部结构 | 第53-55页 |
二、教材的编写框架 | 第55-61页 |
第三章 “藏族文化”课程的实施策略 | 第61-75页 |
第一节 课程实施原则 | 第61-62页 |
一、目的性原则 | 第61页 |
二、自主性原则 | 第61页 |
三、创新性原则 | 第61-62页 |
四、实践性原则 | 第62页 |
第二节 课程实施方法 | 第62-63页 |
一、问题探究法 | 第62页 |
二、实践体验法 | 第62页 |
三、小组合作法 | 第62-63页 |
四、角色变换法 | 第63页 |
五、多媒体辅助法 | 第63页 |
第三节 课程实施方案 | 第63-72页 |
一、《文化渊源回眸》专题教学 | 第63-64页 |
二、《佛光普照掠影》专题教学 | 第64-65页 |
三、《语言文学巡礼》专题教学 | 第65-66页 |
四、《传统科技举要》专题教学 | 第66-67页 |
五、《历代名人撷英》专题教学 | 第67-68页 |
六、《民族艺术拾萃》专题教学 | 第68-69页 |
七、《民俗人情采风》专题教学 | 第69-70页 |
八、《生态环境揽胜》专题教学 | 第70-71页 |
九、《文化发展瞻望》专题教学 | 第71-72页 |
第四节 课程评价 | 第72-75页 |
一、学生学习评价 | 第72-74页 |
二、教师教学评价 | 第74-75页 |
结语 | 第75-78页 |
一、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启示 | 第75页 |
二、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过程中的收获 | 第75-76页 |
三、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过程中的困难 | 第76-78页 |
附录一 | 第78-80页 |
附录二 | 第80-81页 |
附录三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后记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