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7页 |
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 | 第13-20页 |
1.种子的萌发过程 | 第13-14页 |
2.种子萌发的生理生化过程 | 第14-15页 |
3.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 | 第15-20页 |
第二节 水稻低温萌发性状的研究现状 | 第20-29页 |
1.水稻耐低温萌发特性的鉴定标准 | 第20-21页 |
2.水稻耐低温萌发特性的基因定位的研究进展 | 第21-29页 |
第三节 水稻低温萌发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 第29-35页 |
1.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概况 | 第29-33页 |
2.水稻低温萌发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 第33-34页 |
3 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研究基因的功能 | 第34-35页 |
第四节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 | 第35-37页 |
第二章 水稻耐低温发芽率的QTL表达稳定性分析 | 第37-47页 |
1.材料和方法 | 第38-39页 |
·供试材料 | 第38页 |
·种子收获、处理和低温发芽率检测 | 第38-39页 |
·统计分析 | 第39页 |
·样品备制与SSR分析 | 第39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39-44页 |
·DV85、Kinmaze及其RIL种子适温发芽力的表现 | 第39-40页 |
·DV85、Kinmaze及其RIL低温发芽后二次休眠性的表现 | 第40页 |
·DV85、Kinmaze及其RIL群体低温发芽率表现 | 第40-41页 |
·种子耐低温发芽率的QTL定位及其表达稳定性分析 | 第41-42页 |
·种子耐低温发芽率的上位性分析 | 第42-44页 |
·种子耐低温发芽率的QTL qLTG-11单基因分析 | 第44页 |
3.讨论 | 第44-47页 |
·稳定表达的耐低温发芽的QTL | 第44-45页 |
·qLTG-7与耐逆境胁迫的相关性 | 第45-46页 |
·qLTG-11与逆境胁迫的相关性 | 第46-47页 |
第三章 水稻不同储藏条件下耐低温发芽性状QTL分析 | 第47-5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8-49页 |
·材料 | 第48页 |
·种子低温发芽率的检测 | 第48页 |
·统计分析 | 第48-4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2页 |
·Kasalath、Nipponbare及其BIL种子常温下的发芽率 | 第49页 |
·Kasalath、Nipponbare及其BIL群体低温发芽率表现 | 第49-50页 |
·种子低温发芽率QTL定位及其表达特性 | 第50-51页 |
·与qLTG-5和qLTG-9连锁的标记基因型在群体中的分布及其累加效应 | 第51-52页 |
3.讨论 | 第52-55页 |
·稳定表达的耐低温发芽率的QTL | 第52-53页 |
·qLTG-9与种子寿命的相关性 | 第53页 |
·qLTG-9与逆境胁迫的相关性 | 第53-55页 |
第四章 水稻低温发芽力QTL在萌发过程中表达稳定性分析 | 第55-65页 |
1.材料和方法 | 第56-58页 |
·供试材料 | 第56页 |
·种子低温发芽力的检测 | 第56-57页 |
·数据分析 | 第57-58页 |
·水稻低温发芽力QTL的验证 | 第58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58-62页 |
·亲本IR24、Asominori和RIL群体低温发芽力表现 | 第58-59页 |
·种子耐低温发芽力的QTL定位及其表达稳定性分析 | 第59-61页 |
·利用CSSL验证检测到稳定表达的QTL | 第61-62页 |
3.讨论 | 第62-65页 |
·低温发芽力的检测方法 | 第62页 |
·稳定表达的耐低温发芽的QTL | 第62-65页 |
第五章 水稻种子低温萌发与其他非生物胁迫萌发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65-75页 |
1.材料和方法 | 第66-67页 |
·供试材料 | 第66页 |
·种子在不同处理下发芽力的检测 | 第66-67页 |
·数据分析 | 第67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67-72页 |
·亲本IR24、Asominori和RIL群体性状的表现 | 第67-68页 |
·不同胁迫条件下种子萌发抗性的相关性 | 第68-69页 |
·不同胁迫条件下种子萌发抗性的QTL定位 | 第69-72页 |
3.讨论 | 第72-75页 |
·非生物胁迫性状间相关性的分析 | 第72-73页 |
·植物激素ABA与非生物胁迫性状间的相关性 | 第73-75页 |
第六章 水稻品种USSR5低温萌发过程差异表达蛋白质的研究 | 第75-93页 |
1.研究材料和方法 | 第76-78页 |
·供试材料 | 第76页 |
·研究方法 | 第76-78页 |
·低温发芽率的检测 | 第76页 |
·种子吸水量的测定 | 第76-77页 |
·不同萌发时期种子胚和胚乳蛋白的提取 | 第77页 |
·蛋白浓度的测定 | 第77页 |
·提取蛋白的SDS-PAGE检测 | 第77页 |
·双向电泳 | 第77页 |
·差异表达蛋白点的质谱分析 | 第77-78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78-90页 |
·水稻种子低温发芽率和种子吸水量的表现 | 第78页 |
·水稻低温萌发过程中种子胚和胚乳蛋白质组分析 | 第78-90页 |
3.讨论 | 第90-93页 |
·蛋白样品的制备 | 第90页 |
·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推测 | 第90-92页 |
·提高双向电泳检测蛋白范围的措施 | 第92-93页 |
第七章 全文结论 | 第93-95页 |
1.结论 | 第93-94页 |
2.全文创新点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7页 |
附录 | 第107-112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112-113页 |
致谢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