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7-16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7-8页 |
一、金融日益自由化和全球化 | 第7页 |
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银行业面临跨国经营的压力 | 第7-8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8-13页 |
一、国外的研究成果 | 第8-11页 |
二、国内的研究成果 | 第11-13页 |
三、对现有研究成果的简要评价 | 第13页 |
第三节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13-14页 |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14-16页 |
一、本文存在的创新之处 | 第14页 |
二、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 第14-16页 |
第一章 银行跨国经营的理论解释 | 第16-21页 |
第一节 银行跨国经营的相关理论 | 第16-20页 |
一、比较优势理论 | 第16-17页 |
二、产业组织理论 | 第17页 |
三、国际投资理论 | 第17-18页 |
四、内部化理论 | 第18-19页 |
五、折衷理论 | 第19-20页 |
本章结论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新建投资和跨国并购的内涵界定与比较分析 | 第21-27页 |
第一节 新建投资和跨国并购的内涵界定 | 第21-23页 |
一、新建投资 | 第21-22页 |
二、跨国并购 | 第22-23页 |
第二节 新建投资与跨国并购的优缺点分析 | 第23-24页 |
一、从市场进入角度来看 | 第23页 |
二、从杠杆效应角度来看 | 第23-24页 |
三、从经营管理的本地化角度来看 | 第24页 |
四、从机构整合角度来看 | 第24页 |
五、从初期成本角度来看 | 第24页 |
第三节 影响新建投资和跨国并购选择的因素 | 第24-26页 |
一、跨国银行自身的因素 | 第24-25页 |
二、东道国市场的特有性因素 | 第25-26页 |
三、两种方式的成本和收益比较 | 第26页 |
本章结论 | 第26-27页 |
第三章 跨国银行进入我国的新建和并购方式的比较与选择 | 第27-39页 |
第一节 新建投资和跨国并购现状 | 第27-30页 |
一、新建投资现状 | 第27-28页 |
二、跨国并购现状 | 第28-30页 |
第二节 跨国银行在我国新建和并购的比较 | 第30-33页 |
一、新建投资的劣势 | 第30-31页 |
二、跨国并购的优势 | 第31-32页 |
三、并购存在的障碍 | 第32-33页 |
第三节 影响跨国银行在我国新建和并购的因素分析 | 第33-37页 |
一、市场集中度和市场规模(分别用Eviews3.1回归实证说明) | 第33-36页 |
二、我国政府对跨国银行市场准入的监管 | 第36-37页 |
第四节 从跨国银行在我国的实践得到的启示 | 第37-38页 |
一、银行跨国经营的并购趋势 | 第37页 |
二、我国政府的监管对跨国银行两种方式选择的影响 | 第37页 |
三、我国的特殊国情对跨国银行两种方式选择的影响 | 第37-38页 |
四、我国应对境外战略投资者应该采取的策略 | 第38页 |
本章结论 | 第38-39页 |
第四章 我国银行跨国经营的新建和并购方式的选择 | 第39-45页 |
第一节 我国银行跨国经营的新建投资和跨国并购现状 | 第39-41页 |
一、新建投资现状 | 第39-40页 |
二、跨国并购现状 | 第40-41页 |
第二节 影响我国银行跨国经营的新建和并购方式选择的因素 | 第41-42页 |
一、东道国的因素 | 第41-42页 |
二、我国的因素 | 第42页 |
第三节 我国银行跨国经营的措施 | 第42-44页 |
一、立足国内的银行业并购 | 第42-43页 |
二、以香港为中心辐射亚洲区域 | 第43-44页 |
三、努力发展欧洲和美国市场 | 第44页 |
本章结论 | 第44-45页 |
本文结论 | 第45-46页 |
附表 | 第46-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