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第一部分 导论 | 第8-13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8-9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一) 国外学者的观点 | 第9-10页 |
(二) 国内学者的观点 | 第10-11页 |
三、论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 第11-13页 |
第二部分 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理论概述 | 第13-25页 |
一、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内涵及意义 | 第13-15页 |
(一) 审计质量的含义 | 第13-14页 |
(二) 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重要意义 | 第14-15页 |
二、信息不对称与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 | 第15-18页 |
(一) 信息不对称与审计信息不对称 | 第15-16页 |
(二) 信息不对称与审计质量的关系 | 第16-18页 |
三、制度安排与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 | 第18-20页 |
(一) 制度的内涵 | 第18页 |
(二) 制度安排与审计质量 | 第18-20页 |
四、审计市场与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 | 第20-25页 |
(一) 审计市场供需情况的影响 | 第21-23页 |
(二) 审计市场结构的影响 | 第23-25页 |
第三部分 影响审计质量的若干制度性因素分析 | 第25-36页 |
一、法规制度 | 第25-27页 |
(一) 审计与法规制度 | 第25-27页 |
(二) 法律责任与审计质量 | 第27页 |
二、行业监管制度 | 第27-29页 |
(一) 政府干预型 | 第28页 |
(二) 行业自律型 | 第28-29页 |
(三) 两种监管模式之间的关系 | 第29页 |
三、会计师事务所聘任制度 | 第29-31页 |
(一) 审计师聘任机制的理论分析 | 第29-30页 |
(二) 现行审计师聘任机制的内在冲突 | 第30-31页 |
四、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制度 | 第31-36页 |
(一) 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 | 第31-32页 |
(二) 不同组织形式事务所的法律风险及审计质量 | 第32-36页 |
第四部分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现状考察 | 第36-50页 |
一、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现状 | 第36-41页 |
(一)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现状概述 | 第36-38页 |
(二)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现状的典型案例分析 | 第38-41页 |
二、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现状之成因分析 | 第41-50页 |
(一) 审计违规行为的法律约束较低 | 第41-44页 |
(二) 政府过度干预难以造就对高质量审计的有效需求市场 | 第44-47页 |
(三) 会计师事务所聘任制度不合理 | 第47-48页 |
(四) 会计师事务所组织体制缺陷 | 第48-50页 |
第五部分 提高审计质量的对策 | 第50-59页 |
一、建立健全民事赔偿制度 | 第50-53页 |
(一) 民事赔偿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 第50-51页 |
(二) 民事赔偿诉讼支持 | 第51-52页 |
(三) 民事赔偿财产保障 | 第52-53页 |
二、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等相关制度建设 | 第53-55页 |
(一) 建立行业自律监管为主、政府行政监管为辅的监管体制 | 第53-54页 |
(二) 改善审计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状况 | 第54-55页 |
(三) 完善审计市场结构 | 第55页 |
三、合理化会计师事务所聘任制度 | 第55-56页 |
四、推进会计师事务所体制改革 | 第56-59页 |
(一) 发展有限责任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 | 第56-58页 |
(二) 适当发展个人独资会计师事务所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后记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