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混煤燃烧及污染物排放特性研究
| 摘要 | 第1-12页 |
| ABSTRACT | 第12-15页 |
| 符号表 | 第15-16页 |
| 1 前言 | 第16-27页 |
|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6-21页 |
| ·开发生物质能的意义 | 第16页 |
| ·生物质能的特点 | 第16-17页 |
| ·生物质能的利用转化技术及现状 | 第17-21页 |
| ·生物质与煤共燃的研究现状 | 第21-25页 |
| ·生物质与煤共燃的燃烧特性 | 第21-23页 |
| ·生物质与煤共燃的污染物排放特性 | 第23-25页 |
|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 ·研究目的 | 第25-26页 |
|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 2 试验装置及测试方法 | 第27-35页 |
| ·试验样品制备 | 第27页 |
| ·试验装置简介 | 第27-29页 |
| ·TGA/SDTA851~e热分析系统 | 第27-29页 |
| ·静态燃烧试验系统 | 第29页 |
| ·试验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 | 第29-33页 |
| ·燃烧特性试验方法 | 第29页 |
| ·燃烧曲线特征参数的求取方法 | 第29-32页 |
| ·污染物排放特性试验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 | 第32-33页 |
| ·试验内容 | 第33-34页 |
| ·燃烧特性的试验 | 第33-34页 |
| ·污染物排放特性的试验 | 第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3 生物质混煤的燃烧特性及其动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 | 第35-51页 |
| ·燃烧特性的试验研究 | 第35-46页 |
| ·生物质与煤单独燃烧时燃烧特性的试验研究 | 第35-38页 |
| ·生物质对煤的燃烧特性的影响规律 | 第38-41页 |
| ·升温速率对共燃燃烧特性的影响规律 | 第41-43页 |
| ·混合比例对共燃燃烧特性的影响规律 | 第43-46页 |
| ·动力学特性研究 | 第46-49页 |
| ·热分析动力学方程 | 第46-48页 |
| ·动力学参数的求取及分析 | 第48-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 4 混煤燃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特性 | 第51-69页 |
| ·SO_2的排放特性研究 | 第51-59页 |
| ·煤和生物质单独燃烧时SO_2的排放规律 | 第52-54页 |
| ·混合比例对混煤燃烧时SO_2排放的影响规律 | 第54-56页 |
| ·炉温对混煤燃烧时SO_2排放的影响规律 | 第56-59页 |
| ·NO的排放特性研究 | 第59-68页 |
| ·煤和生物质单独燃烧时NO的排放规律 | 第61-64页 |
| ·混合比例对混煤燃烧时NO排放的影响规律 | 第64-65页 |
| ·炉温对混煤燃烧时NO排放的影响 | 第65-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5 生物质混煤污染物排放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 第69-87页 |
| ·引言 | 第69-70页 |
| ·BP网络简介 | 第70-75页 |
| ·生物质混煤污染物排放的BP预测模型 | 第75-81页 |
| ·网络模型的输入与输出 | 第75-76页 |
| ·数据的预处理 | 第76-77页 |
| ·隐含层数的选择 | 第77-78页 |
| ·激励函数和训练函数的选择 | 第78-79页 |
| ·隐含层节点数的选择 | 第79-81页 |
| ·网络初始权值的选取 | 第81页 |
| ·BP神经网络模型的效果 | 第81-86页 |
| ·BP网络的训练 | 第81-84页 |
| ·BP网络的预测结果及其相关性分析 | 第84-86页 |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 6 结论 | 第87-10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2-109页 |
| 致谢 | 第109-110页 |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10-111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