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前言 | 第13-15页 |
第一部分 环境教育课程组织的演进历程 | 第15-34页 |
一 环境教育及环境教育的课程组织模式 | 第15-21页 |
(一) 环境教育的概念 | 第15-17页 |
(二) 环境教育的目标 | 第17-19页 |
(三) 环境教育的内容 | 第19-20页 |
(四) 环境教育的课程组织 | 第20-21页 |
二 国际环境教育课程组织模式的历史演进 | 第21-31页 |
(一) 环境教育课程的诞生阶段(1968年之前) | 第21-24页 |
(二) 国际环境教育课程建设起步阶段(1968-1975年) | 第24-26页 |
(三) 国际环境教育课程组织的探索与成熟阶段(1975年至今) | 第26-31页 |
三 我国环境教育课程组织的历史回顾 | 第31-33页 |
(一) 我国环境教育课程组织的初步建立阶段(1972-1989年) | 第31页 |
(二) 我国环境教育课程组织的探索阶段(1990-2000年) | 第31-32页 |
(三) 我国环境教育课程组织的快速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 | 第32-33页 |
四 讨论 | 第33-34页 |
第二部分 对环境教育课程组织模式的剖析 | 第34-45页 |
一 环境教育课程组织模式的类型 | 第34-36页 |
(一) 单一学科模式 | 第34页 |
(二) 多学科渗透模式 | 第34-35页 |
(三) 混合模式 | 第35页 |
(四) 全面重组模式 | 第35-36页 |
(五) 活动教育模式 | 第36页 |
二 多学科渗透模式和单一学科模式的比较和分析 | 第36-42页 |
(一) 课程体系结构探析 | 第36-40页 |
(二) 课程价值取向探析 | 第40页 |
(三) 特点比较和分析 | 第40-42页 |
三 广义的多学科渗透模式 | 第42-45页 |
(一) "广义多学科渗透模式"的概念 | 第42-44页 |
(二) "广义多学科渗透模式"提出的意义 | 第44-45页 |
第三部分 环境教育多学科渗透的理论研究 | 第45-88页 |
一 高中各科教材中环境教育交叉渗透的研究 | 第45-82页 |
(一) 研究方法及过程 | 第45-47页 |
(二) 教材研究结果 | 第47-76页 |
(三) 讨论 | 第76-82页 |
二 环境教育多学科渗透"陀螺模型"的建构 | 第82-88页 |
(一) 环境教育多学科渗透的"陀螺模型"提出 | 第82-83页 |
(二) "陀螺模型"的基础 | 第83-84页 |
(三) 环境教育多学科渗透系统的初步建构 | 第84-88页 |
第四部分 环境教育多学科渗透理论在生物教学中应用的实践研究 | 第88-126页 |
一 在生物教学中应用环境教育多学科渗透理论渗透环境教育的准实验研究设计 | 第88-105页 |
(一) 研究目标定位 | 第88页 |
(二) 研究方案 | 第88-91页 |
(三) 实验评价工具的制定与运用 | 第91-98页 |
(四) 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应用环境教育多学科渗透理论的教学设计 | 第98-105页 |
二 实验实施的过程 | 第105页 |
三 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105-124页 |
(一) 调查问卷的前后测数据的统计结果 | 第105-123页 |
(二) 生物期末考试成绩的统计结果 | 第123-124页 |
四 讨论 | 第124-126页 |
第五部分 结论、讨论和展望 | 第126-129页 |
一 结论 | 第126-127页 |
二 讨论 | 第127-128页 |
三 展望 | 第128-129页 |
附录一:《上海市高中环境教育调查问卷》前测问卷及赋分 | 第129-133页 |
附录二:《上海市高中环境教育调查问卷》后测问卷及赋分 | 第133-137页 |
附录三:调查问卷第一大题部分试题的选用及修改情况表 | 第137-138页 |
附录四:调查问卷第二大题部分试题的选用及修改情况表 | 第138-140页 |
附录五: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多学科渗透教学案例 | 第140-14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45-148页 |
致谢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