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一、绪论 | 第11-17页 |
| (一) 出资人财务监管制度的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 1、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和深化 | 第11页 |
| 2、国有资产监管进行了三年的探索 | 第11页 |
| 3、逐步理清了国资监管机构的职能定位 | 第11-14页 |
| (1) 国资委的职能定位是“股东会”,而不是“董事会” | 第12页 |
| (2) 国资委的监管方式是所有者利益导向的市场方式,而不是政绩导向的行政方式 | 第12-13页 |
| (3) 提高国资委监管效率的方式是“分类监管” | 第13-14页 |
| (二) 出资人财务监管制度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 1、实现出资人管理目标的需要 | 第14页 |
|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 第14-15页 |
| 3、改革国有企业人事管理体制的需要 | 第15页 |
| 4、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督机制的需要 | 第15页 |
| (三) 出资人财务监管制度的研究目标 | 第15-17页 |
| 二、构建出资人财务监管制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 | 第17-21页 |
| (一)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不断强化对企业的财务监管 | 第17-18页 |
| (二) 国有企业的监管问题更加突出、更加紧迫、风险更大 | 第18-19页 |
| (三) 国有资产监管取得了新突破,但也面临着更多的任务 | 第19-21页 |
| 三、出资人财务监管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21-27页 |
| (一) 依法监管的法律依据不足 | 第21-22页 |
| 1、监管行为争议大 | 第21页 |
| 2、监管法律风险大 | 第21页 |
| 3、监管立法难度大 | 第21-22页 |
| (二) 财务监管的内容不清晰 | 第22-23页 |
| 1、注重事后监管,事前、事中监管薄弱 | 第22页 |
| 2、关注微观角度的问题,缺乏宏观角度的统筹 | 第22页 |
| 3、重解决流失的措施,轻提高运行效率的对策 | 第22-23页 |
| (三) 监管方式单一化、简单化 | 第23-24页 |
| (四) 监管力量的整合不够 | 第24-25页 |
| 1、财务监管不能成为单方监管 | 第24页 |
| 2、财务监管信息化程度低 | 第24-25页 |
| (五) 产权多元化后的监管问题缺少对策 | 第25-27页 |
| 1、股东对财务事项的批准程序问题 | 第25页 |
| 2、财务监管制度的适用问题 | 第25-27页 |
| 四、加强完善出资人财务监管的主要途径 | 第27-42页 |
| (一) 完善出资人财务监管制度的主要目标 | 第27页 |
| 1、建立能够反映市场经济规律和要求的出资人财务监管制度 | 第27页 |
| 2、建立能够适应和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出资人财务监督制度 | 第27页 |
| 3、建立能够充分保证国有资产出资人依法履行其监管职责的出资人财务监督机制 | 第27页 |
| 4、建立衔接宏观管理体制与微观企业机制的多层次、全方位、讲效率的出资人财务监督机制 | 第27页 |
| (二) 出资人财务监管制度的基本构架 | 第27-29页 |
| (三) 以解决信息不对称为主要目标的会计监管制度 | 第29-33页 |
| 1、执行规范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 | 第29-30页 |
| (1) 对企业制订企业具体会计政策进行监督 | 第30页 |
| (2) 对企业执行会计核算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 | 第30页 |
| 2、督促企业的建立良好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 | 第30-31页 |
| (1) 对企业编制的财务预算进行审核 | 第30-31页 |
| (2) 对企业财务预算执行过程进行监督 | 第31页 |
| (3) 对企业财务预算执行结果进行评价 | 第31页 |
| 3、强化企业财务决算报告的法律地位 | 第31-32页 |
| (1) 确定企业财务决算的内容和披露要求 | 第31-32页 |
| (2) 对企业财务决算报告结果进行审核 | 第32页 |
| (3) 对企业财务决算报告结果进行批复 | 第32页 |
| 4、加强财务动态监管和重大财务事项监管 | 第32-33页 |
| (1) 建立季度或月度的财务情况报告制度 | 第33页 |
| (2) 建立及时的重大财务事项报告制度 | 第33页 |
| (3) 建立动态财务信息和重大财务事项的分析评价制度 | 第33页 |
| (四) 以解决信息真实性为目标的审计监管制度 | 第33-38页 |
| 1、依托国家审计,客观地评价企业经营者的经营业绩 | 第34页 |
| (1) 委托国家审计机关开展对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 | 第34页 |
| (2) 建立审计反映问题的整改制度 | 第34页 |
| 2、运用社会中介机构开展审计监管 | 第34-37页 |
| (1) 企业年度财务决算审计 | 第35-36页 |
| (2) 改制企业财务审计 | 第36页 |
| (3) 委托开展专项审计 | 第36-37页 |
| 3、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 第37-38页 |
| (1) 完善内部审计的机构 | 第37页 |
| (2) 内部审计的重点是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 第37页 |
| (3) 建立计审计责任制,强化审计项目质量约束 | 第37-38页 |
| (五) 以科学评价企业经营状况为目标的综合评价制度 | 第38-39页 |
| 1、宏观层面分析评价国有经济的运行情况 | 第38页 |
| 2、对国有企业运行的财务评价 | 第38-39页 |
| (六) 以提高监管效率为目标的财务监管配套制度 | 第39-41页 |
| 1、提高出资人财务监管的法律保障 | 第39页 |
| 2、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 | 第39-40页 |
| (1) 出资人推动企业实现财务管理的信息化 | 第40页 |
| (2) 出资人财务监管手段的信息化 | 第40页 |
| 3、领导人员业绩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相结合 | 第40-41页 |
| (1) 与业绩考核制度相结合 | 第40页 |
| (2) 与领导人员责任追究责制度结合 | 第40-41页 |
| (七) 出资人财务监管制度的不断完善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 致谢 | 第44-4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