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课程论文

大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研究--以省属理工C高校为例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第一章 绪论第7-14页
 一、研究的缘起第7-8页
 二、国内外研究回溯第8-10页
 三、反思与定位第10-12页
  (一) 对以往研究的反思第10-11页
  (二) 本研究的定位第11-12页
 四、研究方法第12-14页
第二章 隐性课程与道德教育第14-19页
 一、隐性课程的概念分析第14-17页
 二、隐性课程的育德本质第17-19页
  (一) 隐性课程传递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念第17页
  (二) 隐性课程的施教与受教机制有利于道德结构的形成第17-18页
  (三) 隐性课程的特点有助于实现道德教育目的第18-19页
第三章 透视实践第19-36页
 一、研究视域:某市省属理工 C 高校第19-20页
 二、C 校教育实践中的隐性课程及其德育功能第20-31页
  (一) 物质形态的隐性课程第20-21页
  (二) 制度形态的隐性课程第21-23页
  (三) 关系形态的隐性课程第23-25页
  (四) 精神形态的隐性课程第25-29页
  (五) 活动形态的隐性课程第29-30页
  (六) 组织形态的隐性课程第30-31页
 三、总结与反思第31-36页
第四章 实现大学隐性课程德育价值的思考第36-43页
 一、从价值层面为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寻求合理定位第36-37页
 二、多渠道确保隐性课程能够得到充分利用第37-39页
  (一) 将隐性课程纳入高校德育课程管理体系中第37-38页
  (二) 将隐性课程与高校辅导员考核制度相结合第38页
  (三)将隐性课程理论与高校教师的培训相结合第38-39页
 三、充分发挥隐性课程实施中各参与主体的作用第39-40页
  (一)德育工作者是实施隐性课程的主要力量第39页
  (二)专业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优化隐性课程第39-40页
  (三)重视学生对隐性课程的主体建构第40页
 四、积极开发隐性课程资源第40-43页
  (一)建造内涵丰富的校园景观,以景观育人第40-41页
  (二)塑造深厚的大学精神,以精神育人第41-42页
  (三)注重教育者言行的示范作用,以行为育人第42页
  (四)开展具有思想性的各种实践活动,以体验育人第42-43页
结语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8页
后记第48-49页
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畜禽废水胁迫对芦苇生理特性的影响
下一篇: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刚度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及挠度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