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部分 绪论 | 第9-18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0页 |
三、综合职业能力研究综述 | 第10-18页 |
(一) 国外“综合职业能力”内涵的研究 | 第10-12页 |
(二) 我国对“综合职业能力”内涵的研究 | 第12-14页 |
(三) 本研究对“综合职业能力”内涵的界定 | 第14-16页 |
(四) 我国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第二部分 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 | 第18-23页 |
一、样本选取 | 第18-19页 |
(一) 对“中职生”的理解 | 第18页 |
(二) 确定“宜宾商职校”为本研究样本的原因 | 第18-19页 |
二、调查设计及实施 | 第19-23页 |
(一) 问卷的设计及实施 | 第19-20页 |
(二) 访谈提纲的设计及实施 | 第20-23页 |
第三部分 影响中职校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原因分析 | 第23-33页 |
一、对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培养目标的理解存在误区 | 第23-25页 |
(一) 综合职业能力作为中职生培养的核心目标未被完全认同 | 第23-24页 |
(二) 对综合职业能力内涵的理解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 | 第24-25页 |
二、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以宜宾商职校为例 | 第25-28页 |
(一) 教师队伍结构不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 第25-26页 |
(二) 专业课教师实践操作水平不高 | 第26-27页 |
(三) 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较少 | 第27-28页 |
三、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教学较薄弱 | 第28-30页 |
(一) 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硬件设施存在问题 | 第28-29页 |
(二) 实践教学管理不完善 | 第29页 |
(三) 职业能力培训方法陈旧 | 第29-30页 |
四、课程计划不能适应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要求 | 第30-33页 |
(一) 课程设置无法达到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 | 第30-31页 |
(二) 课程内容不能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 | 第31页 |
(三) 学生评价不能体现学生职业能力 | 第31-32页 |
(四) 课程开发不能反映用人单位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 第32-33页 |
第四部分 中职校培养与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对策 | 第33-46页 |
一、科学理解综合职业能力内涵,确立“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 第33-35页 |
(一) 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关键在于能力的“综合” | 第33页 |
(二) 树立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要坚持几个结合 | 第33-35页 |
二、建设适应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需要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 第35-39页 |
(一) 调整教师队伍结构,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 | 第35-36页 |
(二) 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教学水平,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 第36-37页 |
(三) 多渠道进行在职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综合职业能力 | 第37-39页 |
三、加强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教学 | 第39-43页 |
(一) 树立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思想 | 第39-40页 |
(二) 加强实践教学的软硬件两方面建设 | 第40-42页 |
(三) 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 第42-43页 |
四、树立综合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观 | 第43-46页 |
(一) 课程设置由“知识体系的构建”转向“综合职业能力的构建” | 第43-44页 |
(二) 课程内容由“理论知识的掌握”转到“职业岗位任务的完成” | 第44页 |
(三) 学生评价由“知识评价”向“综合职业能力评价”转变 | 第44-45页 |
(四) 课程开发由“教育专家导向”转为“企业专家导向” | 第45-46页 |
结束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附录1 | 第50-52页 |
附录2 | 第52-54页 |
附录3 | 第54-56页 |
附录4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