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通信论文--通信网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通信网结构与设计论文

下一代网络业务控制能力的研究

绪论第1-18页
 1 研究工作的背景和意义第14页
 2 主要研究工作第14-16页
 3 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第16-18页
第一章 下一代网络业务控制能力研究综述第18-39页
   ·下一代网络技术概述第18-24页
     ·下一代网络的基本概念第18-20页
     ·下一代网络的体系结构第20-22页
     ·下一代网络的研究现状第22-24页
   ·下一代网络业务控制能力研究概述第24-34页
     ·下一代网络业务控制能力内容研究现状第24-26页
     ·下一代网络业务控制能力提供模型概述第26-29页
     ·下一代网络业务控制能力描述方法研究概述第29-33页
       ·DFC第30页
       ·ANISE与CRESS第30-31页
       ·MTS第31页
       ·形式化描述技术第31-33页
     ·目前研究成果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第33-34页
   ·本章小结第34-35页
   ·参考文献第35-39页
第二章 下一代网络业务控制能力的分析第39-60页
   ·NGN业务分类第39-45页
     ·面向业务使用者/管理者的业务分类第39-43页
       ·按基本属性和提供方式分类第40页
       ·按功能特征分类第40页
       ·按通信属性分类第40-41页
       ·按会话控制分类第41-42页
       ·按通信角色分类第42-43页
     ·面向业务开发者/管理者的业务分类第43-45页
       ·适用于NGN的业务分类第43-45页
   ·NGN业务控制能力集合第45-52页
     ·呼叫类业务控制能力第47-48页
     ·承载类业务控制能力第48-49页
     ·用户属性信息类业务控制能力第49-51页
     ·消息类业务控制能力第51-52页
   ·NGN业务控制能力的提供第52-57页
     ·传统电信网控制智能的局限性分析第53-55页
     ·下一代网络控制智能分析第55-57页
   ·本章小结第57页
   ·参考文献第57-60页
第三章 一个通用的业务描述模型第60-78页
   ·通用的业务描述模型的必要性第60-61页
   ·业务描述模型研究现状第61-62页
   ·一个通用的业务描述模型第62-70页
     ·端点第63-64页
     ·通信链接第64-65页
     ·用户与通信链接的关联第65-66页
     ·通信链接之间的关联第66-67页
     ·通用业务描述模型的状态转移第67-70页
   ·多媒体业务描述实例第70-73页
   ·与其它描述模型的比较第73-75页
   ·本章小结第75页
   ·参考文献第75-78页
第四章 基于软交换的会话控制模型与通用业务视图第78-103页
   ·开放的业务接口与通用的业务提供体系结构第78-84页
     ·基于协议的业务提供第78-79页
       ·INAP协议第78-79页
       ·SIP协议第79页
     ·基于API的业务提供第79-81页
       ·Parlay API介绍第80-81页
       ·JAIN介绍第81页
       ·Joint API介绍第81页
     ·基于脚本的业务提供第81-83页
       ·CPL语言第82页
       ·VoiceXML第82页
       ·CCXML第82-83页
       ·XTML第83页
     ·通用的业务提供体系结构第83-84页
   ·通用业务视图与会话控制模型的功能需求第84-85页
     ·业务逻辑控制需求第84-85页
     ·软交换系统所提供的能力范围第85页
   ·现有业务视图与会话控制模型介绍第85-88页
     ·窄带智能网第86页
     ·宽带智能网第86-87页
     ·Parlay API第87-88页
     ·TINA第88页
   ·基于软交换的会话控制模型与通用业务视图第88-94页
     ·呼叫模型的基本思想第88-89页
     ·基于软交换的呼叫关系模型与业务视图第89-93页
     ·业务视图提供的控制能力第93-94页
     ·基于SBS-CRM/GSV的通用业务提供体系结构第94页
   ·SBS-CRM/GSV应用说明及业务举例第94-98页
     ·应用发起的两方通话第94-95页
     ·呼叫转移第95-96页
     ·三方通话第96-97页
     ·应用发起的Dial Out会议第97-98页
   ·与现有控制模型/视图的比较第98-99页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3页
第五章 基于软交换的一种通用呼叫状态模型第103-126页
   ·呼叫状态模型的功能需求第103-104页
   ·呼叫状态模型的研究现状第104-107页
     ·窄带智能网中的BCSM模型第104-105页
     ·移动智能网中的控制模型第105页
     ·宽带智能网的控制模型第105-106页
     ·VoIP中的呼叫模型第106-107页
   ·一种通用的呼叫状态模型第107-114页
     ·信令链接控制模型第109-111页
     ·承载控制模型第111-114页
     ·模型间的指示关系第114页
   ·基于呼叫状态模型的呼叫流程第114-120页
     ·呼叫建立流程第115-118页
       ·SIP协议—Invite携带SDP第115-116页
       ·SIP协议—Invite没有携带SDP第116-117页
       ·H.323协议—Normal方式第117-118页
     ·呼叫过程中修改媒体链接第118-119页
       ·SIP协议—修改原有媒体链接第118页
       ·SIP协议—新建一条媒体链接第118-119页
       ·H.323协议—新建一条媒体链接第119页
     ·呼叫结束流程第119-120页
       ·SIP协议第119-120页
       ·H.323协议第120页
   ·呼叫状态模型在IMS中的应用第120-121页
   ·与其他控制模型的比较第121-122页
   ·本章小结第122-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26页
第六章 NGN业务的形式化描述与验证第126-171页
   ·引言第126-127页
   ·时态逻辑简介第127-138页
     ·时态逻辑的起源第127-128页
     ·时态逻辑的分类第128页
     ·系统的两个主要属性第128-129页
     ·TLA简介第129-138页
       ·TLA元素第130-131页
       ·TLA公式第131-132页
       ·描述系统的TLA公式第132-135页
       ·TLA的推理规则第135-138页
       ·TLA的特点与局限性第138页
   ·本文使用的TLA的描述规则与方法第138-140页
   ·业务动态行为的形式化描述第140-150页
     ·集合定义第140-141页
     ·常量定义第141页
     ·函数定义第141页
     ·谓词定义第141-143页
     ·操作定义第143-149页
     ·公式定义第149-150页
   ·业务控制能力的形式化描述第150-161页
     ·集合定义第150页
     ·常量定义第150-151页
     ·谓词定义第151-152页
     ·操作定义第152-160页
     ·活性属性公式定义第160-161页
     ·公式定义第161页
   ·NGN业务提供的形式化验证第161-166页
     ·变量映射规则第162页
     ·初始化条件证明第162页
     ·安全属性的不变量第162-163页
     ·不变量的证明第163页
     ·业务动态行为的证明第163-166页
     ·最后一步第166页
   ·本章小结第166-167页
   ·参考文献第167-169页
 附录:本章公式中使用的缩写符号第169-171页
第七章 结束语第171-174页
   ·论文总结第171-172页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第172-174页
致谢第174-17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75页

论文共1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组织文化与组织发展研究--校园文化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
下一篇:长庆石油勘探局经营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