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缩略语表 | 第1-8页 |
| 中文摘要 | 第8-12页 |
| 英文摘要 | 第12-16页 |
| 论文正文 加味三棱丸主要成分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效果观察及相关机制研究 | 第16-66页 |
| 前言 | 第16-19页 |
| 第一部分 正交实验筛选加味三棱丸主要成分抗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药效学最佳配比 | 第19-30页 |
| 实验材料 | 第19-2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9-20页 |
| 2 实验动物 | 第20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20-21页 |
| 1 造模方法 | 第20-21页 |
| 2 实验动物纳入标准及造模结果 | 第21页 |
| 药物配比筛选正交实验设计 | 第21-24页 |
| 1 正交表的选择 | 第21-22页 |
| 2 分组及效应指标 | 第22-24页 |
| 3 统计学分析 | 第24页 |
| 实验结果 | 第24-29页 |
| 1 SLW 对异位组织体积大小的影响 | 第24-26页 |
| 2 SLW 对E2、P 值的影响 | 第26-28页 |
| 3 最佳配比组的确定 | 第28页 |
| 4 最佳配比组与模型组药效比较 | 第28-29页 |
| 小结 | 第29-30页 |
| 第二部分加味三棱丸主要成分抗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新生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第30-49页 |
| 实验材料 | 第30-33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 2 实验动物 | 第32页 |
| 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32-33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33页 |
| 实验方法 | 第33-40页 |
| 1 模型分组 | 第33-34页 |
| 2 药物剂量的选择及配制 | 第34页 |
| 3 移植物体积测定 | 第34-35页 |
| 4 HE 染色观察组织形态 | 第35页 |
| 5 血清E2 值、P 值含量测定 | 第35页 |
| 6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VIII 因子、VEGF 及TNF-α | 第35-36页 |
| 7 VEGF、TNF-α表达及MVD 评定方法 | 第36页 |
| 8 RT-PCR 检测异位内膜VEGF m RNA 和TNF-αm RNA 的表达 | 第36-40页 |
| 9 统计学分析 | 第40页 |
| 实验结果 | 第40-48页 |
| 1 SLW 对大鼠异位子宫内膜移植物外观的影响 | 第40页 |
| 2 SLW 对大鼠异位子宫内膜移植物体积的影响 | 第40-41页 |
| 3 SLW 对大鼠异位子宫内膜组织结构的影响 | 第41页 |
| 4 SLW 对EMS 大鼠血清中E2、P 值的影响 | 第41-43页 |
| 5 免疫组化分析SLW 对EMS 大鼠异位内膜微血管密度(MVD)和异位内膜表达VEGF、TNF-α的影响 | 第43-46页 |
| 6 RT-PCR 分析 SLW 对 EMS 大鼠异位组织表达VEGFmRNA、TNF-αm RNA 的影响 | 第46-48页 |
| 小结 | 第48-49页 |
| 讨论 | 第49-54页 |
| 结论 | 第54-55页 |
| 创新性及意义 | 第55-56页 |
| 思考与展望 | 第56-57页 |
| 附图 | 第57-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 文献综述 | 第66-72页 |
| 致 谢 | 第72-7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