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英文摘要 | 第3-6页 |
| 绪言 | 第6-8页 |
| 第1章 从世界历史的视角看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 | 第8-22页 |
| ·社会跨越性发展成为世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新特点 | 第8-12页 |
| ·文明的相互借鉴和效仿促成了社会形态发展的跳跃性机制 | 第12-15页 |
| ·马克思提出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历史背景与理论动机 | 第15-22页 |
| ·马克思提出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历史背景 | 第15-17页 |
| ·马克思提出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理论动机 | 第17-22页 |
| 第2章 在世界历史环境下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条件 | 第22-33页 |
|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特殊性是东方社会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现实条件 | 第22-27页 |
| ·借鉴和吸收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是实现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基本前提 | 第27-30页 |
| ·世界历史时期的两极性世界分工是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直接原因 | 第30-33页 |
| 第3章 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实践与存在问题的反思 | 第33-49页 |
| ·俄国、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实践的伟大成功 | 第33-34页 |
| ·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误 | 第34-36页 |
|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新理解及其社会主义现代化 | 第36-49页 |
| 结语 | 第49-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 详细摘要 | 第56-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