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0 前言 | 第9-25页 |
·立题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果聚糖研究进展 | 第11-20页 |
·合成果聚糖的主要微生物 | 第12页 |
·细菌果聚糖的生物合成 | 第12-15页 |
·用生物技术生产果聚糖 | 第15-17页 |
·果聚糖的应用 | 第17-19页 |
·果聚糖的研究展望 | 第19-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5页 |
1 果聚糖产生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 第25-36页 |
引言 | 第25页 |
·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试剂 | 第25页 |
·主要仪器 | 第25-26页 |
·培养基配方 | 第26页 |
·实验方法 | 第26-28页 |
·菌种筛选步骤 | 第26页 |
·菌株的筛选 | 第26-27页 |
·复筛 | 第27页 |
·产物多糖定性分析方法 | 第27页 |
·产物多糖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 | 第27-28页 |
·菌株的鉴定 | 第28页 |
·菌株的传代培养 | 第2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3页 |
·果聚糖的测定方法 | 第28-29页 |
·果聚糖产生菌的分离 | 第29页 |
·果聚糖产生菌GJT07 的鉴定结果 | 第29-32页 |
·菌株的产糖稳定性 | 第32-33页 |
·讨论 | 第33页 |
·小结 | 第33-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6页 |
2 Cellulomonas sp. GJT07 发酵法产果聚糖条件的优化 | 第36-58页 |
引言 | 第36-38页 |
·材料 | 第38-39页 |
·菌种 | 第38页 |
·培养基 | 第38页 |
·主要试剂 | 第38页 |
·主要仪器 | 第38-39页 |
·方法 | 第39-43页 |
·测定方法 | 第39-41页 |
·发酵产糖培养基的优化 | 第41-42页 |
·发酵产糖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42页 |
·摇瓶发酵过程中的流加实验 | 第42-43页 |
·10 L 全自动发酵罐实验 | 第4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3-55页 |
·标准曲线 | 第43-45页 |
·发酵产糖培养基的优化 | 第45-48页 |
·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48-52页 |
·GJT07 菌株摇瓶发酵过程曲线 | 第52-53页 |
·摇瓶发酵过程中的流加实验 | 第53-54页 |
·10 L 全自动发酵罐实验 | 第54-55页 |
·讨论 | 第55-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8页 |
3 Cellulomonas sp. GJT07 果聚糖的制备与分析 | 第58-78页 |
引言 | 第5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8-65页 |
·主要试剂 | 第58-59页 |
·主要仪器 | 第59页 |
·菌株 | 第59页 |
·多糖的分离提取 | 第59-60页 |
·多糖的纯化 | 第60-61页 |
·多糖的理化性质及组分分析 | 第61-6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5-75页 |
·蛋白质测定的标准曲线 | 第65页 |
·多糖的提取工艺优化 | 第65-68页 |
·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纯度鉴定 | 第68-70页 |
·多糖的理化性质及组分分析 | 第70-75页 |
·讨论 | 第75-76页 |
·小结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8页 |
结论 | 第78-80页 |
后期工作设想 | 第80-81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