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前言 | 第7-9页 |
第一部分 综述 | 第9-17页 |
一、研究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集群互动关系的意义 | 第9-10页 |
二、产业集群的涵义、特征及作用机理 | 第10-13页 |
(一) 产业集群的涵义 | 第10-11页 |
(二) 产业集群的特征 | 第11-12页 |
(三) 集群竞争优势的综合分析 | 第12-13页 |
三、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 第13-17页 |
第二部分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集群作用的研究 | 第17-35页 |
一、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集群作用的理论研究 | 第17-23页 |
(一) 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某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进一步的发展 | 第17-20页 |
(二) 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是产业集群成为开放系统的重要载体 | 第20-21页 |
(三) 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与产业集群的内部协作 | 第21-22页 |
(四) 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动与产业集群的盛衰 | 第22-23页 |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集群作用的实证研究 | 第23-30页 |
(一) 境外的案例和经验借鉴 | 第23-26页 |
1. 香港金融企业群 | 第23-24页 |
2. 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园区 | 第24-26页 |
(二) 国内的案例分析 | 第26-30页 |
1. 昆山台资产业集群 | 第26-27页 |
2. 浙江嘉善木业集群 | 第27-30页 |
三、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集群作用的计量研究 | 第30-35页 |
(一) 模型设定 | 第30-32页 |
(二)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 第32页 |
(三) 实证结果 | 第32-34页 |
(四) 结论 | 第34-35页 |
第三部分 我国产业集群对外商直接投资作用的研究 | 第35-50页 |
一、产业集群对外商直接投资作用的理论研究 | 第35-40页 |
(一) 某些集群区域成为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孵化器 | 第37-38页 |
(二) 集群区成为当代外商直接投资企业重要竞争优势的来源之一 | 第38-39页 |
(三) 集群效应加速了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经营优势的变迁 | 第39-40页 |
二、产业集群对外商直接投资作用的实证研究 | 第40-46页 |
(一) 境外的案例和经验借鉴 | 第40-43页 |
1. 台湾地区 | 第40-41页 |
2. 墨西哥 | 第41-42页 |
3. 结论 | 第42-43页 |
(二) 国内的案例分析 | 第43-46页 |
1. 东莞 | 第44页 |
2. 苏州 | 第44-45页 |
3. 结论 | 第45-46页 |
三、产业集群对外商直接投资作用的计量研究 | 第46-50页 |
(一) 模型设定 | 第46-47页 |
(二)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 第47页 |
(三) 实证结果 | 第47-49页 |
(四) 结论 | 第49-50页 |
第四部分 促进我国产业集群与外商直接投资互动作用的思考 | 第50-60页 |
一、借鉴美国的经验 | 第50-52页 |
二、具体的措施策略 | 第52-55页 |
(一) 规避政府主导下的“战略”陷阱 | 第52-53页 |
(二) 加强产业集群区成长的战略构想和规划设计 | 第53-54页 |
(三) 培育区域产业集群的微观基础 | 第54-55页 |
三、我国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策略 | 第55-60页 |
(一) 区域定位:应集中于西部经济基础好或有发展潜力的地区 | 第56-57页 |
(二) 产业集群的重点行业分布方向 | 第57-58页 |
(三)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内外结合,政府调节和市场机制共同作用 | 第58页 |
(四) 积极开拓西部地区吸引 FDI 的政策 | 第58-60页 |
结束语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附录 | 第65-67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尾注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