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26页 |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 第10-12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2-23页 |
(一) 国内外关于公共政策和政策过程的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二) 国内外关于网民政治参与的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三) 国内外关于政策过程中网民政治参与的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三、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第23-25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二) 论文框架 | 第24-25页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25-26页 |
第一章 公共政策过程与网民政治参与的基本理论 | 第26-37页 |
一、公共政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 第26-28页 |
(一) 公共政策的内涵 | 第26-27页 |
(二) 政策过程的运行环节 | 第27-28页 |
二、网民政策参与是政府与公民互动的表现 | 第28-33页 |
(一) 网民政策参与的内涵 | 第28-30页 |
(二) 网民政策参与的特征 | 第30-32页 |
(三) 网民政策参与的功能 | 第32-33页 |
三、公共政策过程中网民政治参与的逻辑关系 | 第33-37页 |
(一) 网民政策参与提升公共政策的质量 | 第33-34页 |
(二) 政府运用互联网加速对公民的回应 | 第34-35页 |
(三) 政府与公民的良性互动提高公共政策的民主化与科学性 | 第35-37页 |
第二章 当代中国公共政策过程中网民政治参与的发展与成绩 | 第37-48页 |
一、网民政治参与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 第37-38页 |
二、网民政策参与优化公共政策过程 | 第38-45页 |
(一) 政策议程:网民打开政策窗口,推动政策议程 | 第39-40页 |
(二) 政策制定:政府吸纳民意,避免政策制定失误 | 第40-42页 |
(三) 政策执行:网民拓展政策视野,营造政策执行环境 | 第42-43页 |
(四) 政策评估:提升平等意识,加强网民对政策的评价 | 第43-45页 |
(五) 政策反馈:体现公民意愿,政府完善政策过程 | 第45页 |
三、网民政策参与推动政府与公民的互动 | 第45-48页 |
(一) 政府与公民的互动不受地域局限 | 第46页 |
(二) 政府与公民互动的范围扩大 | 第46页 |
(三) 政府与公民的互动更加便利 | 第46-47页 |
(四) 政府与公民的互动更加体现政府积极的姿态 | 第47页 |
(五) 民主自由使互动更加体现公民积极的姿态 | 第47-48页 |
第三章 公共政策过程中网民政治参与的困境及原因 | 第48-60页 |
一、公共政策过程中网民政治参与的困境 | 第48-56页 |
(一) 政策议程中网民政治参与不足 | 第48-49页 |
(二) 政策制定中网民政治参与的难题 | 第49-51页 |
(三) 政策执行中网民政治参与的技术干扰 | 第51页 |
(四) 政策评估中网民政治参与的不规范性 | 第51-53页 |
(五) 政策反馈中政府对网民政治参与反应的被动性 | 第53-54页 |
(六) 网民政策参与的数量及代表性不足 | 第54-56页 |
二、网民政策参与过程中不利局面的原因分析 | 第56-60页 |
(一) 互联网的虚拟性弱化了了网民的身份认同 | 第56-57页 |
(二) 网民政策参与的水平参差不齐 | 第57页 |
(三) 有关网民政策参与的法律和监管的缺失 | 第57-58页 |
(四) 政府对网民政策参与的制度化应对不足 | 第58-60页 |
第四章 外国网民政策参与的有益经验 | 第60-67页 |
一、美国:政府是否应该干预互联网? | 第60-63页 |
(一) 美国网络立法的曲折历程 | 第60-62页 |
(二) 开放与管理的界限 | 第62-63页 |
二、新加坡:电子政务——一张巨大的网 | 第63-65页 |
(一) 新加坡电子政务发展轨迹与现状 | 第63-64页 |
(二) 政府、技术、法律----一个都不能少 | 第64-65页 |
三、外国网民政策参与对我国的启示 | 第65-67页 |
第五章 完善公共政策过程中网民政治参与的对策 | 第67-75页 |
一、完善网络环境,为政策议程的开放提供正确的价值平台 | 第67-68页 |
(一) 占领马克思主义理念的宣传阵地 | 第67页 |
(二) 营造开放的信息流动空间 | 第67-68页 |
(三) 提高网民的政策参与素质 | 第68页 |
二、加强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政策制定提供技术支撑 | 第68-70页 |
(一) 开发和研究网民政策参与的信息技术 | 第68-69页 |
(二) 加强对网络信息源的管理 | 第69-70页 |
三、建立健全对网络的管理,为政策执行提供约束规则完善对网民政策参与的立法规范 | 第70-71页 |
四、建立健全机制体制,为政策评估提供制度扩展空间 | 第71-72页 |
(一) 建立健全网络非政府组织 | 第71页 |
(二) 运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优势进行网络舆论引导 | 第71-72页 |
五、政府积极作为,通过政策反馈实现与公民的良性互动 | 第72-75页 |
(一) 加强政府的信息意识 | 第72-73页 |
(二) 加快推进政府上网工程 | 第73页 |
(三) 促进家庭上网工程的开展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