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经济理论和方法论文

转型时期企业伦理研究

第一章 导言第1-20页
 1.1 研究背景第9-14页
  1.1.1 企业伦理的历史回顾第9-10页
  1.1.2 中国经济转型的特征第10-12页
  1.1.3 转型时期中国企业伦理的认识误区第12-14页
 1.2 研究目的第14-15页
  1.2.1 分析企业伦理存在的原因第14页
  1.2.2 寻找企业伦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途径第14-15页
  1.2.3 探索企业伦理发展变化的规律第15页
 1.3 研究的意义第15-17页
  1.3.1 启发企业进行道德思考第15-16页
  1.3.2 激发企业的道德追求第16页
  1.3.3 改进和提升企业道德品质第16页
  1.3.4 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16-17页
 1.4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4.1 分析企业伦理问题的原因第17页
  1.4.2 提出企业伦理建设的对策第17页
  1.4.3 探索企业伦理的基本发展规律第17-18页
 1.5 研究方法第18页
  1.5.1 描述性研究和规范性研究相结合第18页
  1.5.2 社会学研究和心理学研究相结合第18页
  1.5.3 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相结合第18页
 1.6 创新与不足第18-20页
第二章 企业伦理理论及研究进展第20-36页
 2.1 国内、外企业伦理研究的基本理论第20-31页
  2.1.1 伦理评价的一般理论第20-23页
  2.1.2 国外企业伦理理论第23-29页
  2.1.3 国内企业伦理的主要思想第29-31页
 2.2 国内、外企业伦理研究进展第31-36页
  2.2.1 国外企业伦理研究进展第31-33页
  2.2.2 国内企业伦理研究进展第33-36页
第三章 转型时期中国企业伦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36-52页
 3.1 转型时期中国企业伦理发展状况第36-41页
  3.1.1 中国企业伦理的现状第36-38页
  3.1.2 中国企业伦理的进步第38-41页
 3.2 转型时期中国企业伦理存在的问题第41-43页
  3.2.1 贿赂第41页
  3.2.2 胁迫第41-42页
  3.2.3 欺骗第42页
  3.2.4 偷窃第42-43页
  3.2.5 不公平歧视第43页
 3.3 中国企业伦理问题存在的原因第43-52页
  3.3.1 中西文化内涵的差异第43-45页
  3.3.2 中国历史沿袭的无形障碍第45-46页
  3.3.3 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第46-48页
  3.3.4 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第48-50页
  3.3.5 信用制度的不完善和缺失第50-52页
第四章 转型时期中国企业伦理建设的对策第52-99页
 4.1 转型时期中国企业伦理建设的制约因素第52-55页
  4.1.1 宏观因素第52-53页
  4.1.1 微观因素第53-54页
  4.1.1 转型期腐败行为的制约第54-55页
 4.2 转型时期中国企业伦理建设的目标、原则与方法第55-65页
  4.2.1 转型时期中国企业伦理建设的目标第56-59页
  4.2.2 转型时期中国企业伦理建设的原则第59-61页
  4.2.3 转型时期中国企业伦理建设的方法第61-65页
 4.3 转型时期中国企业伦理建设的对策第65-89页
  4.3.1 政府在伦理建设中应发挥主导作用第65-68页
  4.3.2 政府应建立企业信用制度第68-72页
  4.3.3 推行“SA8000”—企业道德责任标准第72-74页
  4.3.4 完善当代企业家的道德人格第74-79页
  4.3.5 完善员工的道德人格第79-82页
  4.3.6 激发员工的道德行为第82-84页
  4.3.7 加强企业道德管理第84-87页
  4.3.8 让道德诚信成为博弈者的主动选择第87-89页
 4.4 绿叶公司实行伦理经营的实践第89-99页
  4.4.1 绿叶公司成立时期的社会背景第89-91页
  4.4.2 绿叶公司成立时期的企业理念第91-92页
  4.4.3 绿叶公司存在的伦理问题第92-93页
  4.4.4 绿叶公司实行伦理经营的措施第93-95页
  4.4.5 绿叶公司实施伦理经营的成果和启示第95-99页
第五章 结论第99-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2页
致谢第102-103页
作者简历第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小IT企业核心员工激励机制研究
下一篇:十六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及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