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距离输气管道系统事故诊断技术研究
第一章 绪论 | 第1-19页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8-10页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以及趋势 | 第10-15页 |
1.2.1 发展现状 | 第10-14页 |
1.2.2 发展趋势 | 第14-15页 |
1.3 主要内容研究 | 第15-16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5 本文的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 第17-19页 |
1.5.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7-18页 |
1.5.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长距离输气管道系统数据采集与信号滤波 | 第19-35页 |
2.1 长距离输气管道事故诊断系统的组成 | 第19-20页 |
2.2 采样频率的设定 | 第20-21页 |
2.3 输气管道系统测量信号的预滤波 | 第21-23页 |
2.3.1 基本误差消除方法 | 第21-23页 |
2.3.2 预滤波实现过程 | 第23页 |
2.4 输气管道系统的数字信号滤波 | 第23-34页 |
2.4.1 混合滤波法 | 第23-27页 |
2.4.2 小波包滤波 | 第27-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长距离输气管道泄漏检测技术研究 | 第35-59页 |
3.1 泄漏检测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其求解 | 第35-47页 |
3.1.1 气体在管道中流动的基本方程 | 第35-36页 |
3.1.2 特征线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其求解 | 第36-40页 |
3.1.3 泄漏检测数学模型及其求解 | 第40-47页 |
3.2 泄漏检测定位原理 | 第47-52页 |
3.2.1 泄漏检测原理 | 第47-48页 |
3.2.2 泄漏定位原理 | 第48-50页 |
3.2.3 泄漏量的计算 | 第50-51页 |
3.2.4 泄漏检测时间 | 第51-52页 |
3.3 辅助泄漏检测系统-流量(质量)平衡法 | 第52-54页 |
3.4 实例分析 | 第54-5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长距离输气管道堵塞定位技术研究 | 第59-72页 |
4.1 堵塞检测原理 | 第59-60页 |
4.2 基于瞬态模型和小波变换的定位方法 | 第60-69页 |
4.2.1 堵塞定位瞬态模型 | 第60-61页 |
4.2.2 基于小波变换的定位方法 | 第61-66页 |
4.2.3 定位精度 | 第66-67页 |
4.2.4 实例计算 | 第67-69页 |
4.3 基于压力波模拟的定位方法 | 第69-71页 |
4.3.1 定位原理 | 第69页 |
4.3.2 定位方法的改进 | 第69-70页 |
4.3.3 循环迭代算法的提出与实现 | 第70页 |
4.3.4 实例分析 | 第70-7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长距离输气管道参数学习及模拟误差分析 | 第72-82页 |
5.1 管线自学习模拟器 | 第72-75页 |
5.2 仪表精度对事故检测的影响 | 第75-79页 |
5.2.1 仪表精度对事故报警的影响 | 第75页 |
5.2.2 仪表精度对事故定位的影响 | 第75-79页 |
5.3 长距离输气管道模拟差值的分析 | 第79-8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六章 长距离输气管道压气站的故障诊断 | 第82-115页 |
6.1 压气站的特性与工艺计算 | 第82-87页 |
6.1.1 离心式压缩机工作特性 | 第82-86页 |
6.1.2 离心式压气站的主要工艺计算 | 第86-87页 |
6.2 压气站的主要故障形式 | 第87页 |
6.3 压气站事故监测方法 | 第87-90页 |
6.4 压气站的典型采集控制点 | 第90-93页 |
6.4.1 气体发生器 | 第90-91页 |
6.4.2 动力透平 | 第91页 |
6.4.3 气体压缩机 | 第91-92页 |
6.4.4 密封油系统 | 第92页 |
6.4.5 润滑油系统 P&ID | 第92页 |
6.4.6 轴承 | 第92-93页 |
6.5 压气站故障诊断策略研究 | 第93-102页 |
6.5.1 建立诊断模型过程中的几个难点问题 | 第93-96页 |
6.5.2 确定诊断模型的基本方法 | 第96-98页 |
6.5.3 故障的诊断策略 | 第98-101页 |
6.5.4 诊断实例 | 第101-102页 |
6.6 在线实时监测量的预处理 | 第102-103页 |
6.7 在线实时征兆的提取 | 第103-108页 |
6.8 基于小波包变换的旋转机械的故障诊断 | 第108-114页 |
6.8.1 小波变换的模极大值与信号奇异性的关系 | 第110-111页 |
6.8.2 利用小波包变换诊断旋转机械的故障 | 第111-113页 |
6.8.3 实例分析 | 第113-114页 |
6.9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第七章 长距离输气管道事故诊断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115-127页 |
7.1 引言 | 第115页 |
7.2 软件系统基本结构 | 第115页 |
7.3 软件组态结构 | 第115-116页 |
7.4 组件与对象的关系 | 第116-118页 |
7.4.1 图形显示类 | 第116-117页 |
7.4.2 数据计算类 | 第117-118页 |
7.5 长距离输气管道事故诊断网络系统的设计 | 第118-119页 |
7.5.1 系统硬件接口 | 第118页 |
7.5.2 多线程技术的应用 | 第118-119页 |
7.5.3 在线监测的流程图 | 第119页 |
7.6 PADS软件功能特点 | 第119-121页 |
7.7 软件主要界面 | 第121-127页 |
第八章 主要结论和建议 | 第127-130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27-128页 |
8.2 主要建议 | 第128-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5页 |
致谢 | 第135-136页 |
附录 | 第136-141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41-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