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自然地理学论文--一般理论与方法论文--景观学、区域论论文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格局动态及其环境分析

摘要第1-14页
1 文献综述第14-35页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第14-26页
     ·景观与景观生态学第14-16页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第16-17页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第17-24页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第24-26页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概况第26-29页
   ·我国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现状第29-33页
     ·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第29-30页
     ·应用研究方面第30-32页
     ·方法研究方面第32-33页
   ·我国景观生态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展望第33-35页
     ·存在的问题第33页
     ·未来发展趋势第33-35页
2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研究意义、目标与路线第35-43页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武夷山概况第35-40页
     ·我国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概况第35页
     ·武夷山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源由第35-38页
     ·武夷山加入世界遗产的历程第38-39页
     ·武夷山保护的政策与措施第39-40页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概况第40-41页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自然地理概况第40页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社会经济概况第40-41页
   ·研究意义、目标与路线第41-43页
     ·研究意义第41-42页
     ·研究目标第42页
     ·技术路线第42-43页
3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生态分类与基本生态特征第43-49页
   ·研究方法第43页
     ·武夷山风景区景观类型的划分第43页
     ·武夷山风景区景观生态特征的统计分析第43页
   ·结果与分析第43-48页
     ·武夷山风景区景观类型的划分第43-45页
     ·武夷山风景区景观类型的生态特征第45-48页
   ·小结与讨论第48-49页
4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要素斑块特征分析第49-58页
   ·研究方法第49-51页
     ·景观要素面积、周长与斑块数特征分析方法第49页
     ·景观要素斑块形状与破碎化特征分析方法第49-51页
   ·结果与分析第51-56页
     ·景观要素面积特征分析第51-52页
     ·景观要素周长特征分析第52-53页
     ·景观要素斑块数分析第53-55页
     ·景观要素斑块形状分析第55-56页
     ·景观要素破碎化分析第56页
   ·小结与讨论第56-58页
5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斑块大小分布规律及其等级效应分析第58-65页
   ·研究方法第58-59页
     ·景观斑块大小等级的划分第58页
     ·景观斑块大小分布的拟合第58-59页
   ·结果与分析第59-63页
     ·不同等级划分下斑块大小和斑块面积分布第59-61页
     ·不同等级划分下斑块大小分布规律第61-63页
   ·小结与讨论第63-65页
6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类型空间关系及其尺度效应分析第65-72页
   ·研究方法第65-66页
     ·景观类型空间取样尺度的确定第65页
     ·景观类型空间关联度指数第65-66页
     ·景观破碎化指标第66页
   ·结果与分析第66-70页
     ·取样尺度效应分析第66-69页
     ·景观类型空间关系分析第69-70页
   ·小结与讨论第70-72页
7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空间格局动态变化研究第72-78页
   ·研究方法第72-73页
   ·结果与分析第73-77页
     ·斑块面积的变化第73-75页
     ·斑块形状的变化第75页
     ·景观破碎化程度的变化第75页
     ·景观总体格局的变化第75-76页
     ·景观空间格局的变化趋势第76-77页
   ·小结与讨论第77-78页
8 人为干扰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格局影响的模拟分析第78-89页
   ·研究方法第78-80页
     ·在不改变景观类型数量条件下景观格局变化模拟方法--分室模型第78-79页
     ·在改变景观类型数量条件下景观格局变化模拟方法--人工神经网络第79-80页
   ·结果与分析第80-88页
     ·在不改变景观类型数量条件下的景观格局动态模拟第80-83页
     ·在改变景观类型数量条件下的景观格局动态模拟第83-88页
   ·小结与讨论第88-89页
9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森林景观土壤异质性及其分形特征研究第89-96页
   ·研究方法第89-91页
     ·土壤调查与分析方法第89页
     ·分形几何学第89-90页
     ·土壤团粒结构分形模型第90-91页
   ·结果与分析第91-95页
     ·不同森林景观土壤物理性质异质性第91-92页
     ·不同森林景观土壤化学性质异质性第92-93页
     ·不同森林景观土壤团粒结构分形维数第93-94页
     ·土壤团粒结构分形维数与土壤团聚体含量、结构体破坏率间的关系第94-95页
   ·小结与讨论第95-96页
10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不同森林景观物种多样性特征研究第96-103页
   ·研究方法第96-97页
     ·样地调查方法第96页
     ·物种多样性测定方法第96-97页
   ·结果与分析第97-102页
     ·不同植物生长型植物多样性的垂直结构第97-100页
     ·不同森林类型物种多样性指数的比较第100页
     ·不同森林类型物种均匀度指数的比较第100-101页
     ·马尾松林不同演替阶段植物多样性的比较第101页
     ·不同地区阔叶林乔木层物种多样性的比较第101-102页
   ·小结与讨论第102-103页
11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生态评价第103-109页
   ·研究方法第103-106页
     ·评价指标的选择及其赋值标准第103-105页
     ·评价模型的建立及指标权重的确定第105页
     ·综合评价指数的计算及分级第105-106页
   ·结果与分析第106-108页
   ·小结与讨论第108-109页
12 结论与建议第109-112页
   ·主要结论第109-110页
   ·几点建议第110-111页
   ·进一步讨论的问题第111-112页
主要相关论文目录第112-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26页
致谢第126页

论文共12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动力调谐陀螺仪漂移测试与建模研究
下一篇:土壤放线菌中抗肿瘤有效成分的分离及结构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