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 第1-28页 |
第一节 选题 | 第13-17页 |
一. 投资银行及其地位和作用 | 第13-16页 |
二. 投资银行国际比较研究的意义 | 第16-17页 |
第二节 研究对象、范围及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三节 论文主要观点和存在问题 | 第19-28页 |
一. 本论文的构架和主要观点 | 第19-26页 |
二. 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6-28页 |
第二章 投资银行产生、定义和分类 | 第28-48页 |
第一节 投资银行产生国际比较 | 第28-33页 |
一. 英、美、日投资银行的产生 | 第28-30页 |
二. 投资银行产生的规律 | 第30-33页 |
第二节 投资银行的定义 | 第33-39页 |
一. 从国际比较看投资银行“名”与“实”的矛盾 | 第33-35页 |
二. 投资银行定义比较 | 第35-39页 |
第三节 投资银行业务分类与投资银行业务结构 | 第39-48页 |
一. 投资银行业务分类与评析 | 第39-41页 |
二. 投资银行业务结构及投资银行业务发展趋势 | 第41-44页 |
三. 我国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策略 | 第44-48页 |
第三章 投资银行发展模式国际比较 | 第48-69页 |
第一节 投资银行模式和发展模式概述 | 第48-49页 |
第二节 美国投资银行发展模式 | 第49-56页 |
一. 美国投资银行发展模式形成及其规律 | 第49-51页 |
二. “现代分业”与投资银行独立发展 | 第51-54页 |
三. “现代混业”是对“早期混业”和“现代分业”的扬弃 | 第54-56页 |
第三节 德国投资银行发展模式及其启事 | 第56-60页 |
一. 德国投资银行发展模式产生及发展 | 第56-59页 |
二. 美、德投资银行发展模式比较 | 第59-60页 |
第四节 我国投资银行发展模式 | 第60-69页 |
一. 我国投资银行模式演变过程 | 第60-61页 |
二. 正确认识和处理三大关系,遵循三大原则,促进我国投资银行健康发展 | 第61-66页 |
三. 突破固有思维模式,努力创造条件实现真正的现代“混业” | 第66-69页 |
第四章 投资银行传统业务国际比较 | 第69-98页 |
第一节 证券承销 | 第69-80页 |
一. 证券发行管理制度比较 | 第69-72页 |
二. 证券发行管理制度与投资银行证券承销 | 第72-73页 |
三. 证券承销方式比较 | 第73-75页 |
四. 证券承销定价比较 | 第75-76页 |
五. 我国证券发行制度与证券承销活动的变革与发展对策 | 第76-80页 |
第二节 证券经纪 | 第80-98页 |
一. 基本概念 | 第81-84页 |
二. 投资银行证券经纪程序国际比较 | 第84-87页 |
三. 投资银行经纪业务佣金制度国际比较 | 第87-92页 |
四. 发达国家投资银行信用经纪比较 | 第92-98页 |
第五章 投资银行并购业务国际比较 | 第98-133页 |
第一节 并购概念、种类及西方并购理论 | 第98-108页 |
一. 并购的含义 | 第98-100页 |
二. 并购类型及其比较 | 第100-104页 |
三. 西方并购理论评析 | 第104-108页 |
第二节 世界百年并购历史比较及启示 | 第108-120页 |
一. 第一次并购浪潮 | 第109-111页 |
二. 第二次并购浪潮 | 第111-112页 |
三. 第三次并购浪潮 | 第112-113页 |
四. 第四次并购浪潮 | 第113-115页 |
五. 第五次并购浪潮 | 第115-116页 |
六. 国际百年并购史给我们的启示 | 第116-120页 |
第三节 并购业务——我国投资银行的历史使命和发展方向 | 第120-133页 |
一. 投资银行并购业务的实质和特征 | 第120-125页 |
二. 并购业务——我国投资银行的历史使命 | 第125-129页 |
三. 并购业务——我国投资银行的发展方向 | 第129-133页 |
第六章 投资银行风险管理国际比较 | 第133-161页 |
第一节 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一般理论 | 第133-148页 |
一. 投资银行风险及其成因分析 | 第133-139页 |
二. 投资银行风险管理基本理念 | 第139-143页 |
三. 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体系 | 第143-148页 |
第二节 投资银行风险管理的国际比较 | 第148-161页 |
一. 国际大型投资银行风险管理特点 | 第149-156页 |
二. 启示与借鉴 | 第156-161页 |
第七章 投资银行外部监管国际比较 | 第161-192页 |
第一节 投资银行监管的理论依据 | 第161-166页 |
一. 投资银行监管的含义 | 第161页 |
二. 投资银行监管必要性的理论解释 | 第161-164页 |
三. 投资银行外部监管的目标 | 第164-165页 |
四. 投资银行监管的基本原则 | 第165-166页 |
第二节 投资银行监管体制国际比较 | 第166-172页 |
一. 投资银行监管体制分类 | 第166-167页 |
二. 美、英投资银行监管体制比较 | 第167-170页 |
三. 投资银行监管体制国际发展趋势 | 第170-171页 |
四. 完善我国投资银行监管体制的若干建议 | 第171-172页 |
第三节 投资银行准入监管国际比较 | 第172-181页 |
一. 投资银行资格监管模式比较及评析 | 第173-176页 |
二. 投资银行分类管理及其发展趋势 | 第176-178页 |
三. 我国投资银行分类及思考 | 第178-181页 |
第四节 投资银行运营监管国际比较 | 第181-184页 |
一. 日常运营监管 | 第181-183页 |
二. 业务运营监管 | 第183-184页 |
第五节 投资银行保险制度国际比较及启示 | 第184-192页 |
一. 美国等发达国家投资银行保险制度的建立 | 第184-186页 |
二. 国际投资银行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比较 | 第186-188页 |
三. 启示与借鉴 | 第188-192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92-196页 |
后记 | 第1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