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 第1-23页 |
·研究缘起 | 第10-15页 |
·研究的基础和方向 | 第15-19页 |
·论文的结构 | 第19-23页 |
第一章 文献回顾 | 第23-49页 |
·委托--代理理论:霍姆斯特姆模型 | 第24-29页 |
·公司融资结构的契约理论 | 第29-40页 |
·行为激励模型 | 第30-34页 |
·信息传递模型 | 第34-38页 |
·公司控制权模型 | 第38-40页 |
·人力资本产权理论 | 第40-49页 |
第二章 股权激励的激励机制解说 | 第49-61页 |
·行为激励理论的分析与评价 | 第49-53页 |
·股票价格的结构分析 | 第53-56页 |
·股价与其他价格的区别 | 第53-54页 |
·股票价格的信息结构 | 第54-56页 |
·资本市场效率与经济效率 | 第56-61页 |
·经理激励与股价信息 | 第56-58页 |
·投资人收益与信息制造 | 第58-59页 |
·有效资本市场下的均衡 | 第59-61页 |
第三章 股权激励合约的双向信息显示模型 | 第61-90页 |
·概念描述与基本假设 | 第61-66页 |
·均衡的总体描述 | 第66-70页 |
·均衡的计算 | 第70-90页 |
数学附录1 | 第80-85页 |
数学附录2 | 第85-88页 |
数学附录3 | 第88-90页 |
第四章 股权激励制度的实践效果及其理论解说 | 第90-107页 |
·股权激励制度对企业价值的综合影响 | 第90-95页 |
·我国企业实施股权激励制度的效果--以上市公司为样本的实证检验 | 第95-107页 |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 第97页 |
·方法设计及模型选择 | 第97页 |
·研究假设 | 第97-99页 |
·结果及分析 | 第99-101页 |
·结论 | 第101-107页 |
第五章 对实证研究的进一步分析 | 第107-120页 |
·资本市场效率与激励绩效 | 第107-110页 |
·关于经理人持股比例的讨论:一个简单的模型 | 第110-120页 |
第六章 股权激励制度在我国的实践探索 | 第120-136页 |
·股权激励制度在国有企业内的推广和实施情况 | 第120-126页 |
·中国特色的武汉期股奖励制度 | 第120-121页 |
·上海实施的股权激励制度简介 | 第121-123页 |
·北京国有企业实施股权激励的试点 | 第123-124页 |
·总体评价 | 第124-126页 |
·我国实施股权激励制度的典型案例 | 第126-128页 |
·上海贝岭的虚拟股票期权计划 | 第126-127页 |
·案例评价 | 第127-128页 |
·我国企业推行股权激励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128-131页 |
·激励制度的理解与定位不清 | 第128-130页 |
·实施股权激励制度的资本市场环境尚未完全成熟 | 第130页 |
·股权激励制度具体实施过程中面临一定的法律法规限制 | 第130-131页 |
·相关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131-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4页 |
后记 | 第144-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