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1页 |
第一章 国民经济核算与国民核算总体模式 | 第11-29页 |
第一节、 国民经济核算及其核算体系考察 | 第11-19页 |
一、 国民经济核算与核算体系沿革考察 | 第11-17页 |
二、 国民经济核算目标、任务的重新思考 | 第17-19页 |
第二节、 国民经济核算与国民核算总体模式 | 第19-25页 |
一、 国民经济核算总体模式演进评析 | 第19-23页 |
二、 基于核算目标的总体模式选择 | 第23-25页 |
第三节、 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及其总体模式 | 第25-29页 |
第二章 国民经济核算范围考察 | 第29-49页 |
第一节、 核算范围扩大所引致的理论是非 | 第29-36页 |
一、 经济理论界对核算范围的争议 | 第29-31页 |
二、 关于第三产业劳动创造价值问题的探讨 | 第31-34页 |
三、 “三要素”理论与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基础 | 第34-36页 |
第二节、 核算范围扩大的实质内涵 | 第36-45页 |
一、 生产劳动理论与生产范围界定 | 第37-41页 |
二、 社会劳动价值论对国民经济核算的推动作用 | 第41-45页 |
第三节、 核算范围扩大所引致的实践问题探讨 | 第45-49页 |
一、 政府公共产品界定及其核算 | 第45-47页 |
二、 剩余价值m中的m_c问题 | 第47-49页 |
第三章 国民经济核算基础研究 | 第49-73页 |
第一节、 核算对象与核算方法的理论探讨 | 第49-51页 |
一、 对国民经济核算对象和方法的重新认识 | 第49-50页 |
二、 核算对象研究与核算指标选择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 | 第50-51页 |
第二节、 核算对象及其构成研究 | 第51-63页 |
一、 国民经济核算部门分类的国际范式剖析 | 第52-58页 |
二、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部门分类问题的重新探讨 | 第58-63页 |
第三节、 核算指标的深层考察 | 第63-73页 |
一、 核算指标的理论阐释及其效用 | 第63-66页 |
二、 核算指标的生成路径及其规范 | 第66-73页 |
第四章 国民经济核算的SNA模式 | 第73-91页 |
第一节、 SNA模式考察 | 第73-83页 |
一、 SNA基本帐户模式评析 | 第73-78页 |
二、 SNA帐户中心框架研究 | 第78-83页 |
第二节、 SNA总体模式主要问题剖解 | 第83-91页 |
一、 产业部门分类的取舍 | 第84-87页 |
二、 SNA模式存在问题剖析 | 第87-91页 |
第五章 国民经济核算的简约模式 | 第91-114页 |
第一节、 美国模式研究 | 第91-104页 |
一、 美国的国民经济核算及其模式 | 第91-94页 |
二、 美国的国民收入和生产帐户 | 第94-98页 |
三、 NIPA基本帐户与配套核算 | 第98-104页 |
第二节、 美国模式的特色及其借鉴意义 | 第104-106页 |
第三节、 具有简约特征的其他核算模式 | 第106-114页 |
一、 日本国民经济核算及其表现形式 | 第107-110页 |
二、 加拿大国民经济核算特色分析 | 第110-114页 |
第六章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总体模式选择 | 第114-134页 |
第一节、 两种基本核算模式的结合运用 | 第114-118页 |
一、 我国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总体模式评析 | 第114-116页 |
二、 美国模式帐户项目的改造 | 第116-118页 |
第二节、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总体模式建设思路 | 第118-127页 |
一、 简约帐户模式的基本框架与内容 | 第119-125页 |
二、 我国产业部门分类帐户问题 | 第125-127页 |
第三节、 简约核算模式的验证 | 第127-13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34-138页 |
后记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