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南芥短日照依赖型模拟病斑突变体sdl的筛选及其基因定位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22页 |
| 1 模拟病斑突变体 | 第8-14页 |
| ·植物模拟病斑突变体的发生机制 | 第8-9页 |
| ·植物抗病过程中的细胞程序性死亡 | 第9-11页 |
| ·拟南芥模拟病斑突变体的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 ·起始型突变体 | 第11-12页 |
| ·反馈型突变体 | 第12-14页 |
| 2 拟南芥基因的图位克隆技术 | 第14-21页 |
| ·拟南芥的一般特性 | 第14页 |
| ·图位克隆的原理 | 第14-16页 |
| ·拟南芥中图位克隆技术的应用 | 第16-21页 |
| ·拟南芥图克隆技术 | 第17-18页 |
| ·拟南芥图位克隆中常用的分子标记 | 第18-21页 |
| 3 本研究的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化学诱变与突变体的筛选、鉴定及分析 | 第22-33页 |
| 1 材料与试剂 | 第23-24页 |
| ·植物材料 | 第23页 |
| ·酶与试剂盒 | 第23页 |
| ·试剂 | 第23-24页 |
| ·培养基 | 第24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24-28页 |
| ·化学诱变处理 | 第24页 |
| ·诱变植株培养 | 第24页 |
| ·突变体的筛选 | 第24-25页 |
| ·筛选指标的确定 | 第24-25页 |
| ·突变体的筛选 | 第25页 |
| ·突变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25页 |
| ·突变体的形态学观察 | 第25-26页 |
| ·与已发表基因进行序列比对分析 | 第26-28页 |
| ·引物设计 | 第26页 |
| ·PCR反应体系 | 第26-27页 |
| ·PCR反应程序 | 第27页 |
| ·PCR产物的纯化 | 第27页 |
| ·序列测定 | 第27-28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0页 |
| ·短日照依赖型模拟病斑突变体的筛选 | 第28页 |
| ·sdl突变体的表型 | 第28-30页 |
| ·sdl突变体为单基因隐性突变 | 第30页 |
| ·sdl突变体为新基因位点的突变 | 第30页 |
| 4 讨论 | 第30-33页 |
| ·化学诱变 | 第30-31页 |
| ·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 第31-32页 |
| ·突变体遗传的稳定性 | 第32页 |
| ·病斑表型的确定 | 第32-33页 |
| 第二章 SDL基因定位 | 第33-53页 |
| 1 材料与试剂 | 第33页 |
| ·植物材料 | 第33页 |
| ·酶与试剂盒 | 第33页 |
| ·试剂 | 第33页 |
| ·所用的软件及网站 | 第33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33-40页 |
| ·SDL基因的初定位 | 第33-37页 |
| ·图位克隆群体的构建 | 第33-34页 |
| ·分子标记的选择 | 第34-35页 |
| ·DNA的提取 | 第35-36页 |
| ·PCR扩增 | 第36-37页 |
| ·突变基因与已知分子标记连锁关系的确定 | 第37页 |
| ·SDL基因的精细定位 | 第37-40页 |
| ·扩大F_2遗传群体 | 第37页 |
| ·精细定位分子标记 | 第37-39页 |
| ·SSLP标记的创制 | 第38页 |
| ·CAPS标记的创制 | 第38-39页 |
| ·重组子的PCR及酶切结果检测 | 第39-40页 |
| ·突变体后代表型的验证 | 第40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0-50页 |
| ·克隆群体的构建 | 第40页 |
| ·SDL基因的定位 | 第40-50页 |
| ·初定位 | 第40-42页 |
| ·精细定位 | 第42-50页 |
| ·新的分子标记的创制 | 第42-43页 |
| ·精细定位分析 | 第43-50页 |
| 4 讨论 | 第50-53页 |
| ·作图群体的构建 | 第50-51页 |
| ·分子标记选择和设计 | 第51-52页 |
| ·基因定位 | 第52-53页 |
| 结论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 附录 | 第58-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作者简介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