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前言 | 第10-22页 |
·SAM的理化性质 | 第10-11页 |
·物理性质 | 第10页 |
·化学性质 | 第10-11页 |
·SAM的体内代谢 | 第11-12页 |
·SAM的生物学功能 | 第12-13页 |
·转甲基作用 | 第12页 |
·转氨丙基作用 | 第12页 |
·转硫作用 | 第12-13页 |
·SAM的制备方法 | 第13-14页 |
·酶促转化法 | 第13页 |
·化学合成法 | 第13页 |
·发酵法 | 第13-14页 |
·SAM的失活机理 | 第14-15页 |
·SAM分子内的亲核攻击 | 第14页 |
·立体异构体消旋化导致的失活 | 第14页 |
·水解导致的失活 | 第14-15页 |
·其他因素 | 第15页 |
·SAM的稳定性研究 | 第15-16页 |
·SAM盐的合成及其稳定性 | 第15-16页 |
·SAM的药理作用 | 第16-19页 |
·抑郁症 | 第16-17页 |
·肝病 | 第17页 |
·关节炎 | 第17-18页 |
·纤维性肌痛、偏头痛 | 第18页 |
·神经紊乱 | 第18页 |
·其它 | 第18-19页 |
·SAM的临床应用 | 第19-20页 |
·SAM产生菌的诱变育种 | 第20-21页 |
·本实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2-30页 |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供试菌种 | 第22页 |
·培养基 | 第22页 |
·主要试剂 | 第22-23页 |
·主要仪器 | 第23页 |
·试验方法 | 第23-24页 |
·培养条件 | 第23-24页 |
·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24页 |
·SAM的筛选方法(HPLC) | 第24页 |
·SAM含量的测定 | 第24页 |
·细胞浓度测定 | 第24页 |
·pH测定 | 第24-25页 |
·菌体生物量的测定 | 第25页 |
·发酵液中蔗糖浓度的测定(DNS分光光度法) | 第25页 |
·发酵液中NH_4~+的测定(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 第25页 |
·诱变处理方法 | 第25-26页 |
·斜面菌种制备 | 第25页 |
·菌悬液的制备 | 第25页 |
·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25-26页 |
·原生质体的再生 | 第26页 |
·高产菌株的选育 | 第26-28页 |
·出发菌株的复壮 | 第26页 |
·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单因素试验 | 第26-27页 |
·紫外线诱变处理 | 第27页 |
·紫外氯化锂复合诱变方法 | 第27页 |
·原生质体紫外诱变 | 第27页 |
·原生质体再生 | 第27-28页 |
·稳定性试验 | 第28页 |
·发酵培养基L_(18)(3~7)正交试验 | 第28页 |
·发酵代谢曲线的测定 | 第28页 |
·补料工艺的确定 | 第28-29页 |
·L-Met补加浓度的确定 | 第28页 |
·蔗糖补加浓度的确定 | 第28-29页 |
·L-Met加入时间的确定 | 第29页 |
·蔗糖的加入时间的确定 | 第29页 |
·L-Met和蔗糖的加入方式的确定 | 第29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9-3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0-50页 |
·原始菌种的复壮 | 第30页 |
·UL-34菌株的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 | 第30-33页 |
·SAM产生菌的菌体生长曲线 | 第30-33页 |
·SAM产生菌SAM-39菌株诱变育种 | 第33-38页 |
·紫外线诱变 | 第33-34页 |
·紫外线一氯化锂复合诱变 | 第34-36页 |
·原生质体紫外线诱变 | 第36-37页 |
·原生质体再生引起的UL-34变异 | 第37-38页 |
·YZ-33遗传稳定性的考察 | 第38-39页 |
·小结 | 第39-40页 |
·发酵工艺优化 | 第40-49页 |
·发酵培养基L_(18)(3~7)正交试验结果 | 第40-42页 |
·发酵代谢曲线的测定 | 第42-46页 |
·补料工艺的确定 | 第46-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4 讨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