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遗传学论文

交沙霉素生产菌株的菌种选育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1页
缩略语第11-12页
1 前言第12-30页
   ·交沙霉素的产生菌第12页
   ·交沙霉素的基本性质第12-14页
     ·交沙霉素的理化性质第12-13页
     ·交沙霉素的抗菌活性和特点第13-14页
   ·交沙霉素的合成和化学改造第14-17页
     ·交沙霉素的全合成第14-16页
     ·交沙霉素的生物合成第16页
     ·交沙霉素的化学改造第16-17页
   ·交沙霉素的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第17-20页
     ·交沙霉素的作用机理第17页
     ·交沙霉素的临床应用第17-20页
   ·交沙霉素的定量检测方法第20-24页
     ·微生物检定法第20页
     ·高效液相色谱法第20-22页
     ·分光光度法第22-24页
   ·交沙霉素的产销现状第24-25页
   ·抗生素产生菌育种的研究第25-29页
     ·常规诱变育种第25-26页
     ·原生质体技术育种第26-29页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9-30页
2 材料与方法第30-39页
   ·试验材料第30-32页
     ·供试菌株第30页
       ·生产菌株第30页
       ·生物测定指示菌第30页
     ·培养基第30-31页
       ·斜面培养基第30页
       ·改良高氏培养基第30页
       ·摇瓶种子培养基第30页
       ·发酵培养基第30页
       ·原生质体再生培养基第30页
       ·生物测定培养基第30页
       ·琼脂移块法产素专用培养基第30-31页
     ·试剂第31-32页
       ·参考品第31页
       ·酶制剂第31页
       ·微量元素溶液第31页
       ·TES缓冲液第31页
       ·高渗缓冲液(P缓冲液)第31页
       ·溶菌酶缓冲液第31页
       ·DNS溶液第31页
       ·硝普钠第31页
       ·碱液第31-32页
     ·试验仪器第32页
   ·试验方法第32-35页
     ·培养条件第32页
       ·斜面菌种培养条件第32页
       ·摇瓶种子培养条件第32页
       ·发酵条件第32页
       ·原生质体再生培养条件第32页
     ·分析方法第32-34页
       ·生物效价的测定第32-33页
       ·化学效价的测定第33页
       ·菌丝量的测定第33页
       ·发酵液中还原糖和总糖浓度的测定第33页
       ·发酵液中NH_4~+态氮浓度的测定第33-34页
       ·发酵液滤速的测定第34页
       ·初筛(琼脂移块法)第34页
       ·复筛(摇瓶发酵)第34页
       ·终筛( HPLC法)第34页
     ·诱变处理方法第34-35页
       ·斜面菌种的制备第34-35页
       ·孢子悬液的制备第35页
       ·幼嫩菌丝体悬液的制备第35页
       ·原生质体悬液的制备第35页
       ·原生质体再生率的计算第35页
   ·高产菌株的选育第35-37页
     ·出发菌株的选择第35-36页
     ·紫外线-氯化锂复合诱变第36页
     ·~(60)Co-γ射线辐射诱变第36页
     ·原生质体再生菌株筛选第36页
     ·原生质体-紫外复合诱变第36-37页
     ·原生质体融合第37页
       ·原生质体单亲本紫外灭活第37页
       ·原生质体双亲本融合第37页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第37-38页
     ·Placket-Burman设计第37页
     ·最陡爬坡试验第37页
     ·中心组合设计和响应面分析第37-38页
     ·验证性试验第38页
   ·菌株发酵参数的测定第38-39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9-62页
   ·交沙霉素生物测定方法研究的结果第39-41页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39-40页
     ·发酵液浸提溶剂的选择第40-41页
     ·初筛营养菌块的贴放方法的确定第41页
   ·出发菌株的选择第41-42页
   ·预萌发孢子悬液的氯化锂-紫外诱变第42-44页
     ·紫外线照射不同时间的诱变效果比较第42-43页
     ·硫酸链霉素最小抑制浓度的确定第43页
     ·紫外诱变菌株的筛选第43-44页
   ·~(60)Co-γ射线对菌株UV90的诱变第44页
     ·不同辐照剂量下的诱变效果比较第44页
     ·~(60)Co-γ射线诱变菌株复筛第44页
   ·原生质体技术第44-52页
     ·出发菌株的复壮第45页
     ·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第45-48页
       ·交沙霉素产生菌的菌丝生长曲线第45-46页
       ·溶菌酶量对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影响第46-47页
       ·酶解时间及温度对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影响第47-48页
     ·原生质体再生菌株的筛选第48-49页
       ·原生质体再生菌落初筛突变频率分布统计第48-49页
       ·原生质体再生菌株的复筛第49页
     ·原生质体紫外诱变菌株的筛选第49-51页
       ·不同诱变剂量下的诱变效果比较第49-50页
       ·原生质体紫外诱变初筛突变频率分布统计第50-51页
       ·原生质体紫外诱变菌株的复筛第51页
     ·原生质体融合筛选第51-52页
       ·融合亲本的选择第51页
       ·紫外灭活剂量的确定第51-52页
       ·融合子的计算第52页
       ·原生质体融合后再生菌落的筛选第52页
   ·传代稳定性试验第52-54页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第54-57页
     ·Pluekett-Burman试验设计结果第54-55页
     ·最陡爬坡试验结果第55页
     ·中心组合设计及响应面试验设计结果第55-57页
     ·验证性试验结果第57页
   ·菌株JM8和R29发酵代谢曲线的测定第57-62页
     ·葡萄糖溶液吸光度标准曲线的制定第57-58页
     ·NH_4~+吸光度标准曲线的制定第58-59页
     ·发酵过程中代谢曲线测定结果第59-62页
       ·原始出发菌株发酵代谢曲线的初步测定第59-60页
       ·诱变菌株发酵代谢曲线的测定第60-62页
4 讨论第62-64页
   ·快速筛选方法的建立第62页
   ·传统诱变方法和原生质体技术诱变方法的比较第62页
   ·原生质体技术育种的研究第62-63页
   ·发酵条件优化的研究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与猪Calsarcin-1基因相互作用的蛋白
下一篇:S-腺苷甲硫氨酸高产菌株的选育与发酵工艺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