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7页 |
·丝状真菌与重金属的相互作用 | 第11-13页 |
·重金属污染现状 | 第11-12页 |
·重金属污染的特点 | 第12页 |
·重金属与丝状真菌的相互作用 | 第12-13页 |
·丝状真菌遗传转化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3-21页 |
·CaCl_2/PEG介导的原生质体(Protoplasts/PEG)转化法 | 第15-16页 |
·电穿孔(Electroporation)转化法 | 第16页 |
·醋酸锂(Lithium Acetate)转化法 | 第16-17页 |
·转座子标签技术(Transposon tagging) | 第17页 |
·脂质体(Liposome)转化法 | 第17页 |
·基因抢(Biolistics)转化法 | 第17-18页 |
·限制性酶介导插入突变转化法(Restriction enzyme-mediated insertional,REMI) | 第18页 |
·激光(Laser)诱导融合法 | 第18页 |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法(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Mediated Transformation.ATMT) | 第18-21页 |
·根癌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体系的原理和优点 | 第21-24页 |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的主要原理 | 第21-23页 |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体系的优点 | 第23-24页 |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丝状真菌遗传转化的应用 | 第24-26页 |
·利用基因敲除研究基因功能 | 第25-26页 |
·利用基因插入突变标记克隆相关基因 | 第26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7-43页 |
·材料 | 第27-33页 |
·菌株和载体质粒 | 第27页 |
·抗生素及使用浓度 | 第27-28页 |
·培养基及其各菌株培养条件 | 第28-30页 |
·使用试剂 | 第30-31页 |
·溶液与缓冲液 | 第31-32页 |
·实验中用到的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32-33页 |
·本实验所用到的引物 | 第33页 |
·方法 | 第33-43页 |
·质粒DNA的提取 | 第33-34页 |
·DNA的酶切反应 | 第34页 |
·DNA片段的回收 | 第34页 |
·DNA的连接反应 | 第34-35页 |
·质粒DNA的热击转化 | 第35-36页 |
·PCR反应 | 第36页 |
·PCR产物回收 | 第36-37页 |
·PCR产物的克隆 | 第37页 |
·DNA的测序 | 第37页 |
·三亲结合法将构建好的载体导入根癌农杆菌LBA4404 | 第37页 |
·根癌农杆菌质粒DNA的提取 | 第37-38页 |
·冻融法将重组质粒DNA导入根癌农杆菌LBA4404 | 第38-39页 |
·根癌农杆菌Ti质粒介导的转化 | 第39页 |
·微紫青霉菌(Penicillium janthinillum)菌株GXCR转化株总DNA的提取 | 第39-40页 |
·转化株总DNA的PCR验证 | 第40页 |
·转化株的遗传稳定性检测 | 第40页 |
·转化株的抗重金属能力变化分析 | 第40-41页 |
·Southern杂交 | 第41-43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3-59页 |
·载体的构建 | 第43-51页 |
·载体、质粒的酶切位点分析和引物的获得 | 第43-46页 |
·抗苯菌灵基因片段的获得 | 第46-47页 |
·抗苯菌灵基因片段连接到中间载体pGEM-3zf(+) | 第47-49页 |
·将抗苯菌灵基因片段连接到表达载体pGSA1252 | 第49-50页 |
·将构建好的双元载体导入根癌农杆菌LBA4404中 | 第50-51页 |
·根癌农杆菌介导微紫青霉菌(Penicillium janthinellum)菌株GXCR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51-59页 |
·含有构建好的双元载体的根癌农杆菌LBA4404与微紫青霉菌(Penicillium janthinellum)菌株GXCR孢子的共培养 | 第51-52页 |
·转化突变株的筛选结果 | 第52-54页 |
·转化株总DNA的PCR验证 | 第54页 |
·转化株稳定性检测 | 第54页 |
·转化突变株对硫酸铜CuSO_4的抗性能力分析 | 第54-58页 |
·转化株Southern杂交分析 | 第58-59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