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1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20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研究对象和内容 | 第13-16页 |
·研究对象界定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选择 | 第14-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 第16-17页 |
·研究思路与论文构成 | 第17-20页 |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论文构成 | 第18-20页 |
第2章 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 第20-45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0-23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23-29页 |
·Helbing | 第23-24页 |
·Hoogendoorn & Winnie Daamen | 第24-26页 |
·Victor J. Blue & Jeffrey L. Adler | 第26页 |
·Kai Nagel | 第26-27页 |
·Gianluca Antonini & Michel Bierlaire | 第27页 |
·其他研究 | 第27-29页 |
·微观行人仿真模型成果 | 第29-36页 |
·社会力模型(Social Force Model) | 第29-33页 |
·元胞自动机模型(Cellular Automata Model) | 第33-35页 |
·离散选择模型(Discrete Choice Model) | 第35-36页 |
·行人微观仿真模型的要素分析 | 第36-39页 |
·空间的描述方式 | 第36-37页 |
·行人形体的描述方式 | 第37页 |
·行人承受作用的描述方式 | 第37页 |
·信息不完全因素 | 第37-38页 |
·行人的心理恐慌 | 第38页 |
·行人的战术及战略决策因素 | 第38页 |
·行人冲突解决机制 | 第38-39页 |
·行人的物理接触作用 | 第39页 |
·行人与信息源的相互作用 | 第39页 |
·商业行人仿真软件综述 | 第39-44页 |
·BuildingEXODUS | 第40页 |
·Legion | 第40-41页 |
·MYRIAD | 第41页 |
·PAXPORT/PEDROUTE | 第41-42页 |
·STEPS | 第42页 |
·Sim WALK | 第42-43页 |
·Vissim | 第43-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第3章 步行设施微观行人仿真框架分析 | 第45-62页 |
·步行设施的特征 | 第45-46页 |
·步行设施的空间描述机制 | 第46-47页 |
·行人行为模式分析 | 第47-50页 |
·设施内行人的总体行为逻辑流程 | 第50-51页 |
·紧急疏散情景下的适用性 | 第51-52页 |
·微观行人仿真研究框架 | 第52-54页 |
·微观行人仿真研究中的若干问题讨论 | 第54-61页 |
·行人决策—行动周期 | 第54-55页 |
·行人之间的冲突解决机制 | 第55-56页 |
·行人形体的描述机制 | 第56-58页 |
·行人动作描述机制 | 第58页 |
·主观效用最大化原则 | 第58-59页 |
·行人决策模型的鲁棒性要求 | 第59-61页 |
·小结 | 第61-62页 |
第4章 行人路径规划算法研究 | 第62-93页 |
·行人路径规划概述 | 第62-63页 |
·必要性分析 | 第63-64页 |
·最短路径规划算法 | 第64-70页 |
·最短路径算法基本思路 | 第64-65页 |
·可见性判断算法 | 第65-68页 |
·考虑行人的形体尺寸 | 第68-69页 |
·算法评述 | 第69-70页 |
·自然路径规划算法 | 第70-80页 |
·附加假设 | 第70-71页 |
·决策行为分类 | 第71-72页 |
·临界顶点的概念与求法 | 第72-73页 |
·最近中间目标点的确定方法 | 第73-75页 |
·算法执行流程 | 第75-77页 |
·最短路算法与自然路径算法的比较 | 第77-80页 |
·算法评述 | 第80页 |
·基于离散势能场的路径规划算法 | 第80-91页 |
·仿真场景的离散化描述机制 | 第81-82页 |
·离散势能场生成算法 | 第82-86页 |
·离散路径提取与合理化 | 第86-88页 |
·如何考虑行人的形体 | 第88-90页 |
·算法应用示例 | 第90-91页 |
·算法评述 | 第91页 |
·小结 | 第91-93页 |
第5章 微观行走仿真模型研究 | 第93-121页 |
·基于“转向+调速”的动作描述机制 | 第93-99页 |
·基本理念 | 第93-94页 |
·动作描述机制 | 第94-96页 |
·位置更新规则 | 第96页 |
·单步行走的执行流程 | 第96-97页 |
·动作描述机制的扩展 | 第97-99页 |
·基于邻域作用原理的邻域决策模型 | 第99-114页 |
·邻域作用原理 | 第99-100页 |
·邻域空间状态描述方法 | 第100-101页 |
·方位主观效用函数 | 第101-104页 |
·邻域分析算法 | 第104-113页 |
·决策参数汇总 | 第113-114页 |
·行走决策中的随机性因素 | 第114页 |
·邻域决策模型有效性测试 | 第114-120页 |
·基本有效性检验 | 第115-116页 |
·非线性决策特征 | 第116页 |
·不同参数组合的行为表现 | 第116-118页 |
·a/b 对行人行为的影响 | 第118-119页 |
·测试总结 | 第119-120页 |
·小结 | 第120-121页 |
第6章 运送设施交互模型研究 | 第121-136页 |
·运送设施建模思路 | 第121-124页 |
·独立区域建模 | 第121-122页 |
·模型构成 | 第122页 |
·基本衔接机制 | 第122-124页 |
·楼梯 | 第124-130页 |
·基本描述 | 第124-125页 |
·几何描述机制 | 第125页 |
·行人行为模型 | 第125-128页 |
·与平面区域的衔接机制 | 第128-130页 |
·自动扶梯建模 | 第130-135页 |
·基本描述 | 第130-131页 |
·几何描述机制 | 第131-132页 |
·行人行为模型 | 第132-134页 |
·与平面区域的衔接机制 | 第134-135页 |
·小结 | 第135-136页 |
第7章 行人微观仿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 第136-169页 |
·软件执行流程 | 第136-138页 |
·软件的功能说明 | 第138-144页 |
·RealWalker 的功能概述 | 第138页 |
·场景建模功能 | 第138-140页 |
·行人群组的定义 | 第140页 |
·活动计划制定 | 第140页 |
·行人发生源配置 | 第140-141页 |
·设施建模 | 第141-142页 |
·模型参数配置 | 第142页 |
·仿真运行控制 | 第142-144页 |
·仿真结果输出 | 第144页 |
·数据结构设计 | 第144-151页 |
·行人群组相关类设计 | 第144-146页 |
·设施场景相关类设计 | 第146-149页 |
·路径规划相关类设计 | 第149-150页 |
·仿真模型相关类设计 | 第150-151页 |
·仿真软件的应用 | 第151-164页 |
·双向走廊仿真 | 第151-154页 |
·出口成拱现象 | 第154-156页 |
·快即是慢现象 | 第156-158页 |
·单层设施仿真 | 第158-161页 |
·双层设施仿真 | 第161-164页 |
·仿真分析的工作流程 | 第164-167页 |
·小结 | 第167-169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9-175页 |
·研究结论 | 第169-171页 |
·论文的主要贡献 | 第171-172页 |
·研究展望 | 第172-175页 |
参考文献 | 第175-181页 |
致谢 | 第181-18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82-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