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与构建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一、 概述 | 第15-23页 |
(一) 传统文化的内涵 | 第15-17页 |
1、 文化界说 | 第15-16页 |
2、 传统文化的界定 | 第16-17页 |
(二)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 第17页 |
(三) 传统文化的特征 | 第17-19页 |
1、 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特征 | 第17-18页 |
2、 连续性与变革性的特征 | 第18-19页 |
3、 独立性与融通性的特征 | 第19页 |
(四) 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 第19-23页 |
1、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 | 第19-20页 |
2、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 | 第20-21页 |
3、 以民为本、德行仁善的伦理道德观 | 第21页 |
4、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宙人生观 | 第21-22页 |
5、 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 | 第22-23页 |
二、 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当代价值 | 第23-28页 |
(一) 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23-24页 |
(二) 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 第24页 |
(三) 传统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24-25页 |
(四) 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 第25-27页 |
1、 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精神 | 第25-26页 |
2、 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 第26页 |
3、 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激励大学生的进取精神 | 第26-27页 |
(五) 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的高尚情操 | 第27-28页 |
三、 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与归因 | 第28-36页 |
(一) 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缺失的表现 | 第28-31页 |
1、 社会认知程度不高 | 第28页 |
2、 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 第28-29页 |
3、 价值取向的扭曲 | 第29-30页 |
4、 诚信意识的淡化 | 第30页 |
5、 心理素质的弱化 | 第30-31页 |
(二) 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思想政治教育缺失的表现 | 第31-32页 |
1、 运用传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 | 第31页 |
2、 运用传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全 | 第31-32页 |
3、 运用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方法陈旧 | 第32页 |
(三) 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失的归因 | 第32-36页 |
1、 对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认识不足 | 第32-33页 |
2、 多元文化的进入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 第33页 |
3、 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传承中的弱化 | 第33-34页 |
4、 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淡化 | 第34-36页 |
四、 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构建 | 第36-49页 |
(一) 完善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内容 | 第36-39页 |
1、 与世界同在 | 第36-37页 |
2、 与时代同行 | 第37页 |
3、 与民族相映 | 第37-38页 |
4、 与人本相融 | 第38-39页 |
(二) 探索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原则 | 第39-40页 |
1、 方向性原则 | 第39页 |
2、 主体性原则 | 第39-40页 |
3、 渗透性原则 | 第40页 |
4、 层次性原则 | 第40页 |
(三) 改进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方法 | 第40-43页 |
1、 坚持课堂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 第41页 |
2、 坚持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 | 第41-42页 |
3、 形成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 第42-43页 |
(四) 拓展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渠道 | 第43-45页 |
1、 抓住课堂,打造精品课程 | 第43页 |
2、 用好课余,开展实践活动 | 第43-44页 |
3、 占领网络,拓展教育平台 | 第44-45页 |
4、 利用传媒,形成良好氛围 | 第45页 |
(五) 完善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保障机制 | 第45-49页 |
1、 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队伍建设 | 第45-46页 |
2、 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制度建设 | 第46-47页 |
3、 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环境建设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 1——关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方面的调查问卷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