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一、 引言 | 第12-19页 |
(一) 问题的缘起 | 第12页 |
(二)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1. 社会责任 | 第12-13页 |
2. 社会责任感 | 第13页 |
3.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 第13-14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 国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问题研究 | 第14-15页 |
2. 国内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问题研究 | 第15-16页 |
(四) 本文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五) 论文的预期创新性 | 第17页 |
(六) 论文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二、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性及主要内容 | 第19-28页 |
(一)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性 | 第19-23页 |
1.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乎着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 第19-20页 |
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和谐社会的形成发展紧密相关 | 第20-21页 |
3. 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环节 | 第21-22页 |
4.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完善 | 第22-23页 |
(二)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主要内容 | 第23-28页 |
1. 对国家的忠诚感培养 | 第23-24页 |
2. 对社会问题关注感培养 | 第24-25页 |
3. 对社会事务参与感培养 | 第25-26页 |
4. 对社会责任担当感培养 | 第26页 |
5. 对社会关爱服务感的培养 | 第26-28页 |
三、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第28-39页 |
(一)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主流是积极健康的 | 第28-29页 |
(二) 当代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问题 | 第29-35页 |
1. 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不强 | 第29-30页 |
2. 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意识淡漠 | 第30-31页 |
3. 个人理想的重视高于社会理想 | 第31-32页 |
4. 对生活中不良风气缺乏正义感 | 第32页 |
5. 责任感与实际行为表现冲突 | 第32-33页 |
6. 自我责任感缺乏 | 第33-35页 |
(三)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第35-39页 |
1. 社会环境影响 | 第35-36页 |
2. 学校教育影响 | 第36-37页 |
3. 大学生自身因素影响 | 第37-38页 |
4. 家庭教育影响 | 第38-39页 |
四、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原则和路径 | 第39-49页 |
(一)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原则 | 第39-43页 |
1. 学生主体原则 | 第39页 |
2. 正面导向原则 | 第39-40页 |
3. 因材施教原则 | 第40页 |
4. 系统教育原则 | 第40页 |
5. 隐性教育原则 | 第40-41页 |
6. 以人为本原则 | 第41-42页 |
7. 实践性原则 | 第42-43页 |
(二) 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路径 | 第43-49页 |
1. 加强在学校层面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 第43-46页 |
2. 注重在社会层面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 第46-47页 |
3. 关注在家庭层面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 第47页 |
4. 通过提高自我认知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 第47-49页 |
结束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 | 第5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