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铺向边缘空间的铁轨--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下的一个贵州村庄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第一章 导论第8-27页
 第一节 选题: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项目和农村社区第8-13页
  一、研究背景第9-11页
  二、选题意义第11-13页
 第二节 相关理论综述第13-25页
  一、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视角第14-15页
  二、“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相关研究第15-21页
  三、底层社会的能动性第21-25页
 第三节 方法:如何呈现“他们”的事实第25-27页
第二章 “边区”——不平衡地理上的位置第27-35页
 第一节 研究个案:一个村子的双重品质第28-32页
  一、理论和现实第29-30页
  二、边远和边缘第30-32页
 第二节 过去与现在:一个村庄的历史地理第32-33页
 第三节 研究者进入:视线中的混乱第33-35页
第三章 空间的遭遇:破碎与重构第35-52页
 第一节 农民和土地第35-36页
 第二节 不平衡地理的微观效应——重构之后第36-41页
 第三节 破碎之后的社会与空间第41-52页
  一、生活空间第41-44页
  二、生产空间第44-48页
  三、公共空间第48-52页
第四章 农民的反抗:地方性的逻辑和样式第52-64页
 第一节 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刚”和“柔”第52-60页
  一、“柔”的策略——消极的抗议第53-56页
  二、“刚”的策略——积极的争取第56-59页
  三、“刚柔并济”的策略——死缠烂打第59-60页
 第二节 反抗的背后:地方性逻辑第60-64页
第五章 基层行政组织制造的政治景象第64-74页
 第一节 作为村干的村民,作为村民的村干第64-66页
 第二节 解决纠纷的技术:官方话语还是情感说教第66-71页
  一、村干部使用的调解技术第67-68页
  二、案例:不同技术所应付的不同纠纷第68-71页
 第三节 问题的解决:另一种景象第71-74页
  一、纠纷解决之后,形成的另一种景象:和谐或者隔阂第71-72页
  二、村干自己的感受第72-74页
第六章 结语:在希望与幻灭之间第74-78页
 第一节 希望和幻灭第74-76页
 第二节 另一种可能:希望的空间第76-78页
参考文献第78-82页
后记第82-83页
附录 五里村手绘地图第83-8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84-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法律视野下的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与完善
下一篇:农民工市民化障碍及实现途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