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工人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工人运动与组织论文--工会工作论文

农民工市民化障碍及实现途径分析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导论第9-14页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二、相关研究动态第10-11页
 三、农民工市民化的相关概念界定第11-14页
第一章 农民工的基本状况及其贡献第14-23页
 第一节 农民工的基本状况第14-19页
  一、农民工的基本情况第14-17页
  二、农民工的从业特征第17-19页
 第二节 农民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第19-21页
  一、农民工对城市发展的贡献第19-20页
  二、农民工对农村发展的贡献第20-21页
 第三节 农民工遭受的不平等待遇第21-23页
第二章 农民工市民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第23-32页
 第一节 国外农民市民化的理论解释第23-24页
  一、刘易斯的人口流动理论第23-24页
  二、唐纳德、博格“推—拉”理论第24页
 第二节 农民工市民化的意义第24-28页
  一、有利于推动我国的整个现代化进程第24-25页
  二、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小康社会的实现第25-26页
  三、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第26-27页
  四、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第27-28页
 第三节 农民工市民化的可行性第28-32页
  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农民工市民化奠定了物质基础第28-30页
  二、政府相关政策制度的改革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了制度保障第30页
  三、农民工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其市民化提供了内在可能性第30-32页
第三章 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碍分析第32-44页
 第一节 思想观念的障碍第32-33页
  一、城市管理者的忧虑第32页
  二、市民的偏见第32-33页
 第二节 制度障碍第33-37页
  一、户籍制度使得农民工不能享受应有的国民待遇第33-34页
  二、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的缺失第34-36页
  三、土地家庭承包制牵制了农民工的流动第36-37页
 第三节 政策障碍第37-40页
  一、二元劳动力市场的限制第37-38页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的不平等第38-39页
  三、农民工住房政策的缺乏第39-40页
 第四节 社会组织障碍第40-41页
  一、城市组织的排斥和缺位第40页
  二、农民工自组织的混乱第40-41页
 第五节 农民工自身的素质障碍第41-43页
  一、农民工整体文化水平较低第41页
  二、农民工的思想观念落后第41-42页
  三、农民工职业技能较低第42页
  四、农民工政治参与意识不强第42-43页
 第六节 城市化水平的障碍第43-44页
  一、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较低第43页
  二、沿海与内地城市化发展不均衡第43-44页
第四章 农民工市民化的实现途径分析第44-55页
 第一节 优化农民工市民化的软环境第44-45页
  一、统一思想认识,优化舆论环境第44页
  二、加快法制建设,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第44-45页
 第二节 改革与完善相关的制度第45-49页
  一、深化二元户籍制度的改革,落实农民工的国民待遇第45-46页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将农民工纳入保障范围第46-47页
  三、建立适宜的土地流转制度,促进农民工的有效流动第47-49页
 第三节 建立健全政府相关的政策保障第49-51页
  一、落实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第49页
  二、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机制第49-50页
  三、改善农民工的住房条件第50-51页
 第四节 充分发挥城市社会组织的作用第51-52页
 第五节 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第52-53页
  一、提高农民工的科学文化水平第52页
  二、重视农民工思想道德的教育第52-53页
  三、加大农民工职业技能的培训第53页
 第六节 推进城市化的进程第53-55页
  一、建设具有区域性功能的城市群第53-54页
  二、充分发挥城市第三产业的后发动力作用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8页
致谢第58-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铺向边缘空间的铁轨--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下的一个贵州村庄
下一篇:宗族势力与村民自治关系的社会学分析--山东水村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