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基于类型学和形态学的苏州古城新建住区空间形态设计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5页
   ·课题研究背景和动机第9-10页
     ·相关名词界定第9页
     ·研究背景第9-10页
   ·研究目的、意义和创新点第10-12页
     ·研究目的第10-11页
     ·研究意义第11-12页
     ·研究创新点第12页
   ·研究程序和概要第12-15页
     ·技术路线第12-14页
     ·章节概要第14-15页
第二章.相关文献综述第15-24页
   ·文献参考的内容及目的第15页
   ·相似课题研究综述第15-18页
     ·课题研究理论背景第15页
     ·相似相关课题研究第15-17页
     ·课题研究支撑理论选择第17-18页
   ·支撑理论文献综述第18-21页
     ·建筑类型学理论概述第18-19页
     ·城市形态学理论概述第19-20页
     ·支撑理论研究现状第20-21页
   ·其它相关文献综述第21-23页
   ·小结第23-24页
第三章:苏州古城住区建设历程及其设计模式初探第24-31页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古城住区建设发展历程第24-26页
   ·古城住区建设特征分析第26-27页
     ·驱动机制层面的变化第26-27页
     ·更新建设内容层面变化第27页
   ·一种新的模式初探第27-30页
     ·三方利益的契合点第27-29页
     ·传统和现代的的契合点第29页
     ·文化理念贯穿第29-30页
     ·对于新模式的思考第30页
   ·小结第30-31页
第四章. 苏州古城传统形式住区空间形态第31-46页
   ·苏州传统形式住区概述第31-32页
   ·苏州传统住区特征解读第32-43页
     ·苏州传统住区的空间特征第32-38页
     ·城市肌理背景下的苏州传统形式住区第38-43页
   ·苏州传统形式住区的特征小结第43-46页
     ·特征元素第43-44页
     ·存在的问题第44-46页
第五章. 苏州古城中的现代住区第46-55页
   ·古城中现代住区解读第46-52页
     ·古城现代住区产生背景第46页
     ·对于古城现代住区的解读第46-52页
   ·与传统形式住区的对比分析第52-54页
   ·小结第54-55页
第六章 苏州古城新建住区空间形态设计策略第55-82页
   ·设计原则第55-56页
   ·基于当代类型学思想的原型提取及重组策略第56-65页
     ·类型包含的两层意义第56-57页
     ·类型学理论的应用第57-58页
     ·苏州古城住区空间特征的原型处理策略第58-64页
     ·小结第64-65页
   ·基于城市形态学的结构肌理协调策略第65-71页
     ·城市形态学的两条重要思路第65-66页
     ·道路网脉的协调策略——模糊关系和功能完善第66-68页
     ·街坊群落的协调策略——单元模数和开发可行性第68-70页
     ·边界区域的协调策略——边界活力和私密性第70-71页
     ·小结第71页
   ·两种理论的综合运用策略第71-75页
   ·具体问题的解决策略第75-79页
     ·古城住区规划控制引导的特殊性及策略第75-76页
     ·住区交通问题解决策略第76-78页
     ·小结第78-79页
   ·实际案例经验分析借鉴第79-82页
结语第82-83页
致谢第83-84页
作者简介第84-85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85-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单斜杆中心支撑钢框架强度折减系数
下一篇:活性氧化铝的改性及再生除氟效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