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性视域下的户籍制度改革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绪论 | 第9-13页 |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页 |
| ·相关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12页 |
|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2-13页 |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源流 | 第13-17页 |
|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 ·公共性 | 第13-14页 |
| ·户籍制度 | 第14-15页 |
| ·相关理论源流 | 第15-16页 |
| ·制度变迁理论 | 第15页 |
| ·公共选择理论 | 第15-16页 |
| ·小结 | 第16-17页 |
| 3 公共性的彰显: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启示 | 第17-25页 |
| ·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17-22页 |
| ·自由迁徙阶段(1949 年—1958 年) | 第17-19页 |
| ·严格控制阶段(1958 年—1978 年) | 第19-21页 |
| ·渐进开放阶段(1978 年—) | 第21-22页 |
| ·公共性视角下中国户籍制度历史沿革的特点 | 第22-23页 |
| ·价值理念:迁徙自由 | 第22-23页 |
| ·实践坐标:社会性 | 第23页 |
| ·路径构建:渐进性 | 第23页 |
| ·体现公共性的中国户籍制度的内容 | 第23-24页 |
| ·确认公民身份 | 第23-24页 |
| ·自由迁徙 | 第24页 |
| ·城乡一体化 | 第24页 |
| ·小结 | 第24-25页 |
| 4 公共性的缺失:中国户籍制度公共性缺失及影响 | 第25-32页 |
| ·中国户籍制度公共性缺失的表现 | 第25-26页 |
| ·非正义性 | 第25页 |
| ·地域不平等性 | 第25页 |
| ·身份世袭性 | 第25-26页 |
| ·权利等级性 | 第26页 |
| ·中国户籍制度公共性缺失的影响 | 第26-31页 |
| ·对经济的影响 | 第26-28页 |
| ·对公民权利的影响 | 第28-29页 |
| ·对社会整合的影响 | 第29-31页 |
| ·小结 | 第31-32页 |
| 5. 公共性视角下的中国户籍制度的构建 | 第32-40页 |
| ·户籍制度改革的动力与阻力分析 | 第32-33页 |
| ·户籍制度改革的动力 | 第32页 |
| ·户籍制度改革的阻力 | 第32-33页 |
| ·户籍制度改革的模式选择:一元户籍模式 | 第33-34页 |
| ·户籍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公共性价值取向 | 第34-35页 |
| ·户籍制度改革主体即公共部门的要树立公共意识 | 第34页 |
| ·在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遵循公平的价值要求 | 第34-35页 |
| ·体现公共性的户籍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 | 第35-39页 |
| ·确立渐进改革的道路 | 第35-36页 |
| ·创新户籍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 第36页 |
| ·完善相关制度,逐步实现以人为主的动态管理 | 第36-37页 |
| ·坚持户籍制度改革的统筹规划,推进相关配套改革 | 第37-38页 |
| ·建立相对公平的补偿机制 | 第38页 |
| ·推动机制创新,夯实户籍制度改革的基础 | 第38-39页 |
| ·建立专门的户籍管理机构 | 第39页 |
| ·小结 | 第39-40页 |
| 6 结语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 致谢 | 第43-4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