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古代战争性质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1 绪论 | 第7-14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7页 |
|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7-8页 |
| ·国内对中越历史上战争性质的研究 | 第7-8页 |
| ·国外对中越历史上战争性质的研究 | 第8页 |
| ·理论指导及研究方法 | 第8-10页 |
| ·重要概念和基本问题界定 | 第10-14页 |
| ·中越古代关系史分期问题 | 第10-11页 |
| ·越南古代传说中的“文郎”和“瓯骆”及其性质 | 第11-14页 |
| 2 郡县时期 | 第14-21页 |
| ·秦始皇平定岭南与汉武帝灭南越国 | 第14-15页 |
| ·东汉镇压“二征”起义 | 第15-16页 |
| ·战争背景 | 第15页 |
| ·汉朝出征交趾镇压二征起义的性质 | 第15-16页 |
| ·三国时期孙吴镇压交州“赵夫人起义” | 第16页 |
| ·南北朝时期梁朝镇压交趾李贲叛乱 | 第16-17页 |
| ·隋朝镇压李佛子起事 | 第17页 |
| ·唐朝在安南的用兵 | 第17-19页 |
| ·镇压安南人民起义 | 第17-18页 |
| ·镇压安南将领叛乱 | 第18页 |
| ·唐朝抗击南诏侵扰安南 | 第18-19页 |
| ·小结 | 第19-21页 |
| 3 五代时期南汉进攻安南土豪封建割据政权 | 第21-23页 |
| ·时代背景 | 第21页 |
| ·南汉进攻安南曲氏政权 | 第21页 |
| ·南汉进攻安南吴权政权 | 第21-22页 |
| ·战争性质 | 第22-23页 |
| 4 藩属时期 | 第23-35页 |
| ·宋朝两次用兵交趾 | 第23-26页 |
| ·宋初征讨黎桓 | 第23-25页 |
| ·李朝对北宋的侵略和宋朝的反侵略战争 | 第25-26页 |
| ·元朝对安南的三次用兵 | 第26-28页 |
| ·元军三次攻安南 | 第26-27页 |
| ·陈朝对元朝南疆边境的侵扰 | 第27-28页 |
| ·元朝对安南战争性质 | 第28页 |
| ·明朝初期征占安南 | 第28-33页 |
| ·战争背景 | 第29页 |
| ·出兵原因 | 第29-32页 |
| ·明朝剿灭胡氏后占领安南的原因 | 第32-33页 |
| ·战争性质及演变 | 第33页 |
| ·清朝出兵镇压安南农民起义 | 第33-35页 |
| ·出兵背景 | 第33页 |
| ·出兵目的 | 第33-34页 |
| ·战争性质 | 第34-35页 |
| 5. 结论 | 第35-41页 |
| ·中国古代对越战争性质归纳 | 第35-36页 |
| ·中国中央与地方间的内部争斗 | 第35页 |
| ·中国宗主国与安南藩属国间的战争 | 第35-36页 |
| ·中国古代对越战争被越方称为中国侵略越南的原因 | 第36-37页 |
| ·中越古代战争的规律 | 第37-41页 |
| ·中越古代战争持续时间较短,战后能够较快恢复关系 | 第37页 |
| ·古代中越战争的多发期 | 第37-39页 |
| ·中国历史人物特别是君主在发动对越战争中的作用 | 第39-41页 |
| 参考书目 | 第41-44页 |
| 附录 | 第44-45页 |
| 致谢 | 第45-4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