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9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8页 |
2.课题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第8页 |
3.重点与难点阐述 | 第8页 |
4.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8-9页 |
第1章 时间流淌中的艺术(一)——音乐结构与调式调性 | 第9-21页 |
·《三狂》的结构特点 | 第9-12页 |
·西体中用 | 第9页 |
·中西合璧 | 第9-12页 |
·调式调性的结构功能及色彩作用 | 第12-13页 |
·调式调性的处理手法 | 第13-21页 |
·作曲技术手段上的调式调性处理 | 第13-18页 |
·混合调式 | 第13-15页 |
·转调手法 | 第15-18页 |
·结合乐器性能及演奏技法的调式调性处理 | 第18-21页 |
·二胡演奏与作品中的调 | 第18-19页 |
·结合演奏技术的转调处理 | 第19-21页 |
第2章 时间流淌中的艺术(二)——多彩的旋律与节奏节拍 | 第21-32页 |
·旋律的取材与“泛地域性”加工 | 第21-25页 |
·主题的发展手法 | 第25-29页 |
·节奏节拍的创新性运用 | 第29-32页 |
·大量非韵律性的复合节拍 | 第29页 |
·不同节拍的混合 | 第29-30页 |
·散节拍的表情作用 | 第30-31页 |
·节奏变异及重音移位 | 第31页 |
·节奏的独立使用 | 第31-32页 |
第3章 时空里的交织艺术——多声部音乐的织体 | 第32-49页 |
·主调创作手法 | 第32-46页 |
·传统三度叠置和声材料及传统和声手法的运用 | 第33页 |
·非传统和声材料及非传统和声手法的运用 | 第33-40页 |
·三度和声材料的扩展 | 第33-37页 |
·非三度和声材料 | 第37-40页 |
·和声序进与声部进行 | 第40-46页 |
·乐曲中常用的声部进行手法 | 第40-42页 |
·转调处及终止式中的和声运用 | 第42-44页 |
·高潮段和声的特点及对情绪的推动力 | 第44-46页 |
·复调创作手法 | 第46-49页 |
第4章 演绎“狂想”——演奏技法及新音色掘新的探索之路 | 第49-56页 |
·演奏技法与新音色的开掘 | 第49-50页 |
·弓指法的特点与乐曲风格的把握 | 第50-55页 |
·对乐曲背景的了解与演奏思维的调整 | 第50-51页 |
·运弓处理与音乐表情 | 第51-52页 |
·指法安排与音准控制 | 第52-54页 |
·有别于传统演奏习惯的指法及把位 | 第52页 |
·指力控制与音准 | 第52-53页 |
·各种滑音、打音等装饰音的处理 | 第53-54页 |
·人工音乐律动演奏的准确性及韵味表现 | 第54-55页 |
·炫技性技巧与“狂想”气质 | 第55-56页 |
第5章 “狂想之后的联想”——由《三狂》看王建民和他的二胡狂想曲 | 第56-68页 |
·王建民二胡作品的诞生——时代是真正的缔造者 | 第56-58页 |
·王建民创作理念透析 | 第58-59页 |
·创作风格刍议 | 第59-64页 |
·多段体结构 | 第59-60页 |
·核心音调与旋律发展 | 第60-61页 |
·“意料之外”的律动 | 第61-62页 |
·精细设计的调性转换与布局 | 第62页 |
·和声的“调味”作用 | 第62-63页 |
·新音色的开掘 | 第63-64页 |
·王建民二胡狂想曲的艺术特色 | 第64-65页 |
·民族风情中展露时代新意 | 第64页 |
·艺术性、技术性、听赏性三位一体 | 第64-65页 |
·王建民二胡作品对21 世纪二胡艺术发展的贡献及影响 | 第65-68页 |
·拓宽二胡的表现力 | 第65-66页 |
·为现代二胡曲创作开辟新路 | 第66-68页 |
结语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