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5页 |
| ·研究动机和目的 | 第9-11页 |
| ·文化的全球趋同现象 | 第9页 |
| ·中国家具产业发展现状——危机与希望并存 | 第9-10页 |
| ·"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最好的语言——新中式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 | 第11-13页 |
| ·国外研究水平 | 第13页 |
| ·课题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3-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 2 新中式沙发设计的相关概念 | 第15-23页 |
| ·关于沙发设计 | 第15-16页 |
| ·沙发的起源与定义 | 第15-16页 |
| ·沙发设计的内涵 | 第16页 |
| ·关于新中式沙发 | 第16-21页 |
| ·对新中式的理解 | 第16-17页 |
| ·新中式设计的案例分析 | 第17-20页 |
| ·新中式沙发的概念 | 第20-21页 |
| ·新中式沙发设计的原创性 | 第21页 |
| ·小结 | 第21-23页 |
| 3 新中式沙发设计的思路 | 第23-41页 |
| ·新中式沙发设计与西方现代设计理论 | 第23-25页 |
| ·新中式沙发设计的理性要素:现代主义的科学性 | 第23-24页 |
| ·新中式沙发设计的感性要素:后现代主义的情感性 | 第24-25页 |
| ·新中式沙发设计的民族性语言 | 第25-35页 |
|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 第25页 |
|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 第25-26页 |
| ·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和美学理念 | 第26页 |
|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物化形式 | 第26-35页 |
| ·新中式沙发设计的时代性与地域性 | 第35-38页 |
| ·新中式沙发与现代生活方式 | 第35-37页 |
| ·新中式沙发与中国消费群体的审美观 | 第37-38页 |
| ·新中式沙发设计与气候条件 | 第38页 |
| ·新中式沙发设计与应用空间的整体性 | 第38页 |
| ·小结 | 第38-41页 |
| 4 新中式沙发设计的方法 | 第41-55页 |
| ·新中式沙发设计案例分析 | 第41-46页 |
| ·联邦对京作与苏作的创新之作 | 第41-43页 |
| ·朱小杰打造中国原创设计精品 | 第43-44页 |
| ·丹麦设计大师汉斯·维格纳的中国情结 | 第44-45页 |
| ·芬兰设计大师库卡波罗传达中国文化 | 第45-46页 |
| ·新中式沙发设计的原则 | 第46-48页 |
| ·坚持整合战略设计的路线 | 第46-47页 |
| ·重视新中式沙发设计语义的表达 | 第47页 |
| ·新中式沙发设计的线索 | 第47-48页 |
| ·新中式沙发设计的要略——"取形"、"传神"、"延意" | 第48-51页 |
| ·新中式沙发设计的具体方法 | 第51-54页 |
| ·传统形态与装饰图案的符号化 | 第51-52页 |
| ·材料与技术的创新 | 第52-53页 |
| ·结构形式的创新 | 第53-54页 |
| ·小结 | 第54-55页 |
| 5 新中式沙发设计的实践与探索 | 第55-61页 |
| ·新中式沙发设计的市场定位 | 第55页 |
| ·新中式沙发设计方案 | 第55-59页 |
| ·"蓝思"、"红囍"、"白雅"系列沙发 | 第55-57页 |
| ·"飞角"归真.沙发 | 第57-58页 |
| ·"吉祥鱼"沙发 | 第58-59页 |
| ·小结 | 第59-61页 |
| 6 结论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 附录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