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地基基础论文--桩基及深基础论文--桩基论文

红层软岩工程特性及其大直径嵌岩桩若干问题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7页
   ·红层特性概述第14-16页
     ·红层的界定第14页
     ·我国红层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第14-15页
     ·红层的基本特征第15-16页
   ·红层工程性质研究现状第16-19页
     ·红层分类第16-17页
     ·水岩作用第17-18页
     ·物理力学性质的相关性第18页
     ·红层的岩基强度第18页
     ·变形特性与数值模拟第18-19页
   ·软岩嵌岩桩研究现状第19-23页
     ·桩基发展历史、作用及分类第19-20页
     ·软岩嵌岩桩承载性状综述第20页
     ·软岩嵌岩桩端阻力研究第20-21页
     ·软岩嵌岩桩侧阻力研究第21-22页
     ·软岩嵌岩桩嵌岩深度研究第22页
     ·嵌岩桩的模型试验研究第22-23页
     ·影响因素研究第23页
   ·本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第23-27页
     ·本文的选题背景第23-24页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24-27页
第二章 湘浏盆地构造演化与红层的时空分布关系第27-44页
   ·概述第27页
   ·湘浏盆地构造演化及地层划分第27-32页
     ·构造背景第27-29页
     ·演化阶段第29-30页
     ·地层划分第30-31页
     ·生物地层划分与时代对比第31-32页
   ·红层基本特征第32-36页
     ·宏观特征第32页
     ·微观结构第32-34页
     ·矿物和化学成分第34-35页
     ·易溶盐分析第35-36页
   ·红层分布的时空变异规律第36-41页
     ·构造变形第36页
     ·颗粒的搬运与沉积规律第36-37页
     ·水平向分布(沉积)、特征第37-38页
     ·纵向(风化)分带规律第38-39页
     ·电阻率的纵向分布特征第39-40页
     ·盆地演化环境及其地质模型第40-41页
   ·沉积环境与红层力学效应关系第41-43页
     ·沉积环境的影响第41页
     ·矿物成分的影响第41-42页
     ·粒度影响第42-43页
     ·微观结构影响第43页
   ·小结第43-44页
第三章 红层软岩的物理力学性质研究第44-63页
   ·概述第44页
   ·红层的物理力学性质第44-49页
     ·红层的主要物性指标第44-45页
     ·热参数分析第45页
     ·水理性质第45-48页
     ·动力特性第48-49页
   ·红层的强度特性第49-51页
     ·抗压强度第49页
     ·抗剪强度及变形参数第49-50页
     ·抗拉强度第50页
     ·流变性第50-51页
   ·岩石抗压强度与原位试验对比第51-56页
     ·原位试验方法第51-54页
     ·试验对比结果第54-55页
     ·分析与讨论第55-56页
   ·红层物理力学指标相关性研究第56-59页
     ·天然单轴抗压强度与天然密度的相关性第56页
     ·单轴抗压强度与弹性模量的相关性第56页
     ·旁压特征参数与单轴抗压强度的相关性第56-57页
     ·旁压-波速联合测试在红层中的应用第57-59页
   ·影响岩石强度取值的因素第59-61页
     ·湿度对单轴抗压强度的影响第59页
     ·岩石试样的尺寸效应第59-60页
     ·岩石强度的统计取值第60-61页
   ·小结第61-63页
第四章 竖向荷载作用下红层嵌岩桩的原型试验第63-86页
   ·概述第63-64页
   ·基桩的荷载传递机理第64-67页
     ·桩-土(岩)体系的荷载传递机理第64-65页
     ·荷载传递分析第65-66页
     ·荷载传递性状的变化规律第66-67页
   ·基桩荷载传递规律研究的试验方法第67-72页
     ·竖向静力载荷试验第67-69页
     ·Osterberg试桩法第69-71页
     ·桩身应力应变测试第71-72页
   ·红层嵌岩桩的原型试验第72-75页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第72-73页
     ·试验设计第73-75页
     ·竖向荷载作用下原型桩的Q-s曲线特征第75页
   ·红层嵌岩桩荷载传递规律第75-85页
     ·桩身轴力传递特征第75-77页
     ·桩侧摩阻力发挥性状分析第77-82页
     ·端阻力的发挥性状分析第82-85页
   ·小结第85-86页
第五章 红层嵌岩桩嵌岩段侧阻力研究第86-110页
   ·概述第86页
   ·桩岩侧阻力工作微观机理分析第86-94页
     ·滑移-剪胀机理概述第86-88页
     ·滑移-剪胀机理定量分析第88-92页
     ·滑移-剪胀机理的讨论第92页
     ·滑移-剪胀机理的实验验证第92-94页
   ·基于剪-滑扩张理论的嵌岩段荷载传递分析第94-97页
     ·厚壁圆筒形孔扩张理论的基本方程第94-95页
     ·厚壁圆筒形孔扩张问题弹性变形阶段解第95-96页
     ·Mohr-Coulomb材料圆筒形孔扩张问题弹塑性解第96-97页
     ·嵌岩段荷载传递函数的建立第97页
   ·嵌岩段侧阻力的确定第97-100页
     ·国外文献公式第97-98页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第98-99页
     ·试验法第99-100页
   ·不同风化层的侧阻力试验研究第100-104页
     ·全风化红层侧阻力试验第100-101页
     ·强风化红层侧阻力试验第101-102页
     ·中风化红层侧阻力试验第102-103页
     ·侧阻力与位移的关系第103-104页
     ·讨论与分析第104页
   ·嵌岩桩侧阻力的影响因素第104-108页
     ·孔壁粗糙度第104-106页
     ·初始水平应力第106-107页
     ·岩石强度第107页
     ·桩的几何尺寸第107-108页
     ·施工工艺第108页
   ·小结第108-110页
第六章 红层嵌岩桩端阻力研究第110-132页
   ·概述第110页
   ·嵌岩桩端阻力工作机理分析第110-115页
     ·岩石本构模型与强度理论第110-113页
     ·岩石破坏形式第113页
     ·桩端岩石变形破坏机理第113-115页
   ·嵌岩桩端阻力计算模式第115-121页
     ·规程、规范法第115-116页
     ·经验公式第116-117页
     ·三轴应力法第117页
     ·Hoek-Brown强度准则第117页
     ·刚塑体理论第117-118页
     ·考虑桩底沉碴影响的荷载传递法第118页
     ·原位试验法第118-121页
   ·不同风化层的端阻力研究第121-125页
     ·全风化红层端阻力试验第121-122页
     ·强风化红层端阻力试验第122页
     ·中风化红层端阻力试验第122-124页
     ·端阻力与桩端位移关系分析第124-125页
   ·嵌岩桩端阻力的影响因素第125-130页
     ·岩层形态及结构面第125-126页
     ·岩石强度第126页
     ·围岩应力第126-127页
     ·地下水及岩质不均匀性第127-128页
     ·端阻力的尺寸效应第128-129页
     ·嵌岩深径比及桩的长径比的影响第129-130页
   ·小结第130-132页
第七章 红层嵌岩桩承载力计算与优化第132-151页
   ·概述第132页
   ·嵌岩桩竖向承载力确定方法第132-139页
     ·国外嵌岩桩设计方法第132-134页
     ·国内确定嵌岩桩竖向承载力的常用方法第134-136页
     ·现行规范存在的问题及红层嵌岩桩的建议公式第136-139页
   ·桩-土-岩共同作用的非线性计算第139-143页
     ·桩-土-岩共同作用的力学模型第139页
     ·双曲线模型的参数a、b取值第139-140页
     ·荷载传递微分方程的建立及求解第140-143页
   ·嵌岩桩极限承载力的预测第143页
   ·利用正交试验分析进行嵌岩桩优化设计第143-148页
     ·嵌岩桩优化设计第143-144页
     ·影响嵌岩桩设计的主要因素第144-145页
     ·设计参数正交试验法的计算与分析第145-148页
   ·嵌岩桩设计优化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第148-149页
     ·分析目的第148页
     ·分析步骤第148-149页
     ·工程应用第149页
   ·小结第149-151页
第八章 竖向荷载下红层嵌岩桩工作性状有限元分析第151-170页
   ·概述第151-152页
   ·ANSYS软件简介第152-153页
     ·ANSYS软件主要技术特点第152页
     ·ANSYS功能应用简介第152-153页
   ·单桩有限元分析机理第153-162页
     ·轴对称问题的有限元基本方程第153-156页
     ·有限元材料模式及设计参数第156-160页
     ·非线性分析方法第160-162页
     ·收敛准则第162页
   ·嵌岩桩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第162-164页
     ·网格划分第162-163页
     ·数值试验模型参数第163页
     ·边界条件及模型求解第163页
     ·预期目的第163-164页
   ·数值试验结果分析第164-165页
   ·嵌岩桩承载力影响因素有限元分析第165-169页
     ·桩身模量第165-166页
     ·基岩强度第166页
     ·桩身直径第166-168页
     ·嵌岩深度第168-169页
   ·小结第169-170页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第170-173页
   ·本文研究工作的总结第170-172页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172-173页
参考文献第173-185页
致谢第185-186页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第186-187页

论文共1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稳定性及受力变形特性研究
下一篇:基于小波变换的时变结构参数识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