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地基基础论文--特殊形式基础论文

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稳定性及受力变形特性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3页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1-13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第13-21页
     ·基坑桩锚支护结构的研究现状第13-15页
     ·桩锚设计分析方法综述第15-20页
     ·本文所采用的数值方法第20-21页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21页
   ·技术路线第21-23页
第二章 桩锚支护结构与土体的相互作用机理分析第23-45页
   ·概述第23-24页
   ·桩土相互作用机理第24-33页
     ·下滑推力传递分析第24-25页
     ·下滑推力值的确定第25-28页
     ·下滑推力及桩前抗力的分布第28-29页
     ·桩土相互作用力学计算模型第29-33页
   ·土体与锚杆相互作用第33-36页
     ·预应力锚杆体系的特点第33页
     ·预应力锚杆的力学作用第33-35页
     ·预应力锚杆体系的破坏形式第35-36页
     ·锚杆承载力确定第36页
   ·桩与锚杆相互作用研究第36-38页
     ·桩锚相互作用分析第36-37页
     ·桩锚协调变形条件第37-38页
   ·桩锚支护结构的破坏机制第38-39页
     ·桩锚支护结构的破坏形式第38-39页
     ·桩锚支护结构的受力模式第39页
   ·结构单元的数值实现第39-44页
     ·锚杆单元的数值实现第39-43页
     ·桩单元的数值实现第43-44页
   ·本章结论第44-45页
第三章 桩锚支护结构中锚杆锚固性能的试验和数值分析第45-69页
   ·前言第45页
   ·锚杆锚固力性能试验第45-54页
     ·工程概况第45-47页
     ·基坑支护设计第47页
     ·试验方案第47-49页
     ·试验结果与讨论第49-52页
     ·锚杆预应力损失机理第52-54页
   ·锚杆抗拔试验分析第54-59页
     ·检测仪器设备、方法和标准第55页
     ·试验结果第55-59页
   ·锚杆抗拔性能的数值分析第59-67页
     ·数值计算原理第59-62页
     ·数值计算模型第62页
     ·计算结果与讨论第62-67页
   ·本章结论第67-69页
第四章 基坑稳定性的极限平衡法与强度折减法研究第69-83页
   ·前言第69页
   ·安全系数计算的极限平衡法第69-74页
     ·基本原理第69-71页
     ·简化Bishop法的稳定系数计算第71-73页
     ·圆弧滑动面确定方法第73-74页
   ·安全系数计算的强度折减法第74-78页
     ·强度折减法的基本原理第74-76页
     ·土体临界破坏状态的判定第76-78页
   ·两种计算方法的对比研究第78-82页
     ·安全系数和滑动面的比较第78-81页
     ·强度参数变化对滑动面的影响第81-82页
   ·本章结论第82-83页
第五章 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的数值模拟及稳定性分析第83-108页
   ·前言第83页
   ·数值计算模型第83-88页
     ·模型介绍第83-85页
     ·数值破坏准则第85-88页
   ·基坑稳定性计算分析第88-94页
     ·锚杆长度和基坑稳定性的关系第88-91页
     ·锚杆倾角和基坑稳定性的关系第91-94页
   ·桩锚支护结构受力分析第94-99页
     ·锚杆受力分析第94-96页
     ·支护桩受力分析第96-99页
   ·基坑桩锚支护的开挖响应分析第99-106页
     ·不平衡力第99-100页
     ·侧壁水平位移分布第100-101页
     ·侧壁水平位移发展第101-102页
     ·基坑顶部沉降分析第102-103页
     ·基坑底部回弹位移第103页
     ·开挖过程中锚杆轴力第103-105页
     ·开挖过程中支护桩受力情况第105-106页
   ·本章结论第106-108页
第六章 工程实例分析第108-122页
   ·工程概况第108-109页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第109页
   ·基坑支护方案第109-110页
   ·基坑监测点布置及其监测方法第110-112页
     ·支护结构特点第110页
     ·监测目的第110-112页
     ·监测点布设第112页
   ·监测结果及分析第112-121页
     ·土体侧向变形观测第112-115页
     ·支护结构不同深度侧向变形观测第115-117页
     ·支护结构桩顶水平位移监测第117页
     ·基坑周边地面沉降监测第117-118页
     ·数值计算与现场监测的对比分析第118-121页
   ·本章结论第121-122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22-125页
   ·全文结论第122-123页
   ·进一步研究展望第123-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39页
致谢第139-14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第140-141页

论文共1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泥基材料中氯离子传输试验方法的基础研究
下一篇:红层软岩工程特性及其大直径嵌岩桩若干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