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杂系统的控制分析方法及在新型旋风除尘设备中的应用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35页 |
1.1 选课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 工业除尘设备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几种工业除尘设备 | 第12-14页 |
1.2.2 旋风除尘器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旋风除尘器分离理论模型 | 第16-17页 |
1.3 新型旋风除尘设备结构特点与工作原理 | 第17-22页 |
1.3.1 新型旋风除尘设备结构形式 | 第17-19页 |
1.3.2 新型旋风除尘设备工作原理 | 第19-21页 |
1.3.3 新型旋风除尘设备技术要点 | 第21-22页 |
1.4 混杂系统定义与研究现状 | 第22-32页 |
1.4.1 混杂系统定义 | 第22-28页 |
1.4.2 混杂系统研究内容与研究现状 | 第28-30页 |
1.4.3 混杂系统应用 | 第30-32页 |
1.5 现有技术问题及本文主要工作概述 | 第32-35页 |
2 异步脉冲切换时滞系统的同步性分析 | 第35-60页 |
2.1 异步脉冲切换时滞系统 | 第35-40页 |
2.1.1 模态依赖平均驻留时间 | 第38-39页 |
2.1.2 模态依赖平均脉冲区间 | 第39-40页 |
2.2 异步脉冲切换时滞系统的模态依赖同步 | 第40-48页 |
2.3 时滞混杂切换系统的同步化脉冲控制 | 第48-50页 |
2.4 MDAII脉冲信号相关讨论 | 第50-52页 |
2.5 仿真设计 | 第52-5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3 离散时滞切换系统的稳定性与L2增益性能研究 | 第60-72页 |
3.1 切换系统L_2增益性能 | 第60页 |
3.2 离散时间时滞切换系统 | 第60-62页 |
3.3 离散时滞切换系统的指数稳定 | 第62-66页 |
3.4 离散时滞切换系统的L2增益分析 | 第66-68页 |
3.5 仿真实例 | 第68-71页 |
3.6 结论 | 第71-72页 |
4 反应扩散系统的混杂时滞脉冲控制 | 第72-97页 |
4.1 混杂脉冲控制策略 | 第72-74页 |
4.2 反应扩散系统 | 第74-76页 |
4.3 混杂牵制时滞脉冲控制器 | 第76-79页 |
4.3.1 牵制分布时滞脉冲控制器 | 第77-78页 |
4.3.2 牵制离散时滞脉冲控制器 | 第78-79页 |
4.4 反应扩散网络系统的牵制分布时滞脉冲控制 | 第79-88页 |
4.5 反应扩散网络系统的牵制离散时滞脉冲控制 | 第88-91页 |
4.6 仿真实例 | 第91-96页 |
4.7 结论 | 第96-97页 |
5 混杂系统分析方法在新型旋风除尘设备中的应用 | 第97-113页 |
5.1 新型旋风除尘器中的混杂特性 | 第97-98页 |
5.2 新型旋风除尘器混杂分离模型建模 | 第98-107页 |
5.2.1 停留时间模型 | 第98-100页 |
5.2.2 各阶段分离模型 | 第100-106页 |
5.2.3 混杂分离模型 | 第106-107页 |
5.3 混杂分离模型的有限时间有界及H∞控制 | 第107-112页 |
5.3.1 有限时间有界 | 第107-110页 |
5.3.2 有限时间H_∞控制 | 第110-112页 |
5.4 结论 | 第112-113页 |
6 新型旋风除尘器分离性能研究 | 第113-138页 |
6.1 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 | 第113-122页 |
6.1.1 网格划分与数值计算设置 | 第113-116页 |
6.1.2 流场模拟分析 | 第116-119页 |
6.1.3 颗粒相模拟 | 第119页 |
6.1.4 分离效率分析 | 第119-122页 |
6.2 关键参数对分离性能影响 | 第122-127页 |
6.2.1 流量对分离性能的影响 | 第123-125页 |
6.2.2 转速对分离性能的影响 | 第125-126页 |
6.2.3 各阶段分离性能总结 | 第126-127页 |
6.3 基于蒙特卡洛的临界粒径及分离效率数值模拟 | 第127-137页 |
6.3.1 蒙特卡洛模拟图 | 第129-133页 |
6.3.2 临界粒径的模拟求解 | 第133-137页 |
6.4 结论 | 第137-138页 |
7 总结和展望 | 第138-142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138-139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139-142页 |
致谢 | 第142-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54页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