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李希贵语文教育思想形成的原因 | 第9-16页 |
(一) 时代与教育发展趋势 | 第9-11页 |
(二) 个人的成长经历 | 第11-13页 |
1. 家庭的滋养 | 第11-12页 |
2. 师长的引领 | 第12-13页 |
3. 挚友的砥砺 | 第13页 |
(三) “读书·思考”的人生行走方式 | 第13-16页 |
二、李希贵语文教育的终极价值观 | 第16-22页 |
(一) 人本教育 | 第16-17页 |
(二) 人本教育理念下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教学观 | 第17-20页 |
1. 教育观 | 第17页 |
2. 人才观 | 第17-19页 |
3. 学生观 | 第19页 |
4. 教学观 | 第19-20页 |
(三) 人本教育理念下的语文教育 | 第20-22页 |
三、语文实验室计划 | 第22-38页 |
(一) 语文实验室计划述评 | 第22-26页 |
1. 建立语文实验室,调整教学关系 | 第23-24页 |
2. 调整课时安排,实行“三分制”教学模式 | 第24页 |
3. 制定教学目标,加强教材建设 | 第24-25页 |
4. 加强学习指导,注重教学评价 | 第25-26页 |
(二) 阅读教学观 | 第26-32页 |
1. 阅读的目的 | 第26-27页 |
2. 课堂阅读教学辅导模式 | 第27-28页 |
3. 自修自读 | 第28-30页 |
4. 诵读教学 | 第30-32页 |
(三) 作文教学观 | 第32-37页 |
1. 作文教学的原则 | 第32-34页 |
2. 作文训练的要求 | 第34页 |
3. 作文训练的方法 | 第34-37页 |
(四) 语文实践活动 | 第37-38页 |
四、李希贵语文教育思想及实践的意义 | 第38-42页 |
(一) 拓展了语文课程的内容 | 第38-39页 |
(二) 促进了语文价值取向的转变 | 第39-40页 |
(三) 带来师生伦理关系的转变 | 第40页 |
(四) 实现了语文教学方法的转变 | 第40-42页 |
注释 | 第42-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