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37页 |
| 1 玉米纹枯病的研究进展 | 第13-20页 |
| ·玉米纹枯病的症状 | 第13-14页 |
| ·病原菌及致病因子 | 第14-16页 |
| ·病原菌 | 第14-15页 |
| ·致病因子 | 第15-16页 |
| ·侵染源及侵染途径 | 第16页 |
| ·玉米纹枯病的危害及防治 | 第16-18页 |
| ·危害损失 | 第16-17页 |
| ·防治措施 | 第17-18页 |
| ·玉米纹枯病抗性研究 | 第18-19页 |
| ·玉米抗纹枯病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策略 | 第19-20页 |
| 2 丝核菌的分类概况 | 第20-35页 |
| ·丝核菌的分类特征 | 第20页 |
| ·丝核菌的国际分类框架 | 第20-21页 |
| ·菌丝融合群分类法在丝核菌上的应用 | 第21-27页 |
| ·多核丝核菌及融合群划分 | 第21-24页 |
| ·双核丝核菌及融合群划分 | 第24-27页 |
| ·分子生物学技术用于立枯丝核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27-30页 |
| ·DNA 中 G+Cmol%含量分析用于立枯丝核菌种群鉴定 | 第27页 |
| ·DNA 指纹技术用于立枯丝核菌分类学研究 | 第27-30页 |
| ·RFLP 用于分离物所属融合群鉴定 | 第27-28页 |
| ·AFLP 用于探索融合群产生的原因 | 第28页 |
| ·RAPD 用于融合群的划分 | 第28-29页 |
| ·SSR 用于立枯丝核菌系统发育研究 | 第29-30页 |
| ·核糖体 DNA 在丝核菌系统演化研究中的意义及作用 | 第30-35页 |
| ·真菌 rDNA 特异性扩增的通用引物 | 第31-34页 |
| ·rDNA 序列分析在丝核菌系统演化研究中的应用 | 第34-35页 |
| ·实时荧光 PCR(real-time PCR)技术在丝核菌研究中的应用 | 第35页 |
| 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35-37页 |
| 第二章 黄淮海地区玉米纹枯病菌的融合群鉴定及遗传分化研究 | 第37-7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46页 |
| ·供试菌株的采集和鉴定 | 第37页 |
| ·菌株的培养性状及核相观察 | 第37页 |
| ·菌丝融合群测定 | 第37-38页 |
|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38-39页 |
| ·供试菌株 | 第38页 |
| ·温度对病菌生长的影响 | 第38页 |
| ·pH 值对病菌生长的影响 | 第38-39页 |
| ·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 | 第39-40页 |
| ·供试菌株 | 第39页 |
| ·供试玉米品种 | 第39页 |
| ·不同融合群菌株的致病性测定 | 第39页 |
| ·优势致病群菌的致病性测定 | 第39-40页 |
| ·供试菌株DNA 的提取 | 第40-41页 |
| ·提取试剂 | 第40-41页 |
| ·DNA 提取步骤 | 第41页 |
| ·玉米纹枯病菌的多基因片段序列分析 | 第41-45页 |
| ·供试菌株 | 第41-43页 |
| ·PCR 扩增 | 第43-44页 |
| ·特异性扩增片段的回收 | 第44-45页 |
| ·回收产物检测 | 第45页 |
| ·特异扩增片段的克隆 | 第45-46页 |
| ·克隆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45页 |
| ·转化 | 第45页 |
| ·单克隆检测 | 第45-46页 |
| ·序列测定及分析 | 第4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6-71页 |
| ·黄淮海地区玉米纹枯病菌的融合群组成和分布 | 第46-54页 |
| ·病原菌的培养性状及核相观察 | 第54-57页 |
| ·培养性状观察 | 第54-55页 |
| ·菌株的核相观察 | 第55-57页 |
| ·玉米纹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和致病性测定 | 第57-60页 |
| ·温度对菌丝生长速度的影响 | 第57-59页 |
| ·pH 值对菌丝生长速度的影响 | 第59-60页 |
| ·玉米纹枯病菌的致病性测定 | 第60-65页 |
| ·玉米纹枯病菌不同融合群菌株的致病性测定 | 第60页 |
| ·AG1-IA和AG-Ba融合群不同菌株的致病性测定 | 第60-65页 |
| ·玉米纹枯病菌的多基因序列分析 | 第65-71页 |
| ·PCR扩增结果 | 第65-67页 |
| ·玉米纹枯病菌不同融合群菌株的多基因序列分析 | 第67-71页 |
| 3 讨论 | 第71-75页 |
| ·关于黄淮海地区玉米纹枯病的融合群组成 | 第71-72页 |
| ·关于丝核菌的细胞核染色 | 第72页 |
| ·关于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的问题 | 第72-73页 |
| ·关于多基因片段序列分析的问题 | 第73-75页 |
| 第三章 玉米种质资源对纹枯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 | 第75-10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5-76页 |
| ·温室接种进行抗病性鉴定 | 第75页 |
| ·供试菌株 | 第75页 |
| ·供试玉米品种 | 第75页 |
| ·玉米的种植及接种方法 | 第75页 |
| ·田间接种进行抗病性鉴定 | 第75-76页 |
| ·供试菌株 | 第75-76页 |
| ·供试玉米品种 | 第76页 |
| ·玉米种植及接种方法 | 第7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6-103页 |
| ·温室抗病性鉴定 | 第76-82页 |
| ·田间种质资源的抗性鉴定及评价结果 | 第82-103页 |
| ·抗性鉴定结果 | 第82-97页 |
| ·抗性类型及分布 | 第97-103页 |
| 3 讨论 | 第103-105页 |
| ·玉米种质资源的抗性情况 | 第103页 |
| ·抗性鉴定方法的探讨 | 第103-10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5-115页 |
| 致谢 | 第115-116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