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广告传播中的伦理失范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选题背景 | 第8页 |
·选题的研究意义 | 第8-9页 |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9-10页 |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研究思路 | 第10页 |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第10-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研究框架 | 第11-12页 |
·重点研究的问题和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重点研究的问题 | 第12-13页 |
·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广告伦理失范研究理论综述 | 第14-25页 |
·广告、伦理与广告伦理的基本界定 | 第14-16页 |
·广告概念的界定 | 第14-15页 |
·伦理的内涵及特性 | 第15页 |
·广告伦理的内涵及界定 | 第15-16页 |
·广告伦理的原则和功能 | 第16-20页 |
·广告伦理的原则 | 第16-17页 |
·广告伦理的功能 | 第17-19页 |
·广告发展与伦理约束的对立和协调 | 第19-20页 |
·国内外广告伦理研究的理论综述 | 第20-23页 |
·美国广告伦理失范研究综述 | 第20-21页 |
·欧盟及其主要国家的广告监管综述 | 第21页 |
·日本广告伦理失范研究综述 | 第21-22页 |
·国内广告伦理失范理论研究综述 | 第22-23页 |
·小结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广告传播中伦理失范广告的表现形态研究 | 第25-35页 |
·虚假广告 | 第25-27页 |
·虚假广告的界定 | 第25-26页 |
·虚假广告的表现形态 | 第26-27页 |
·贬损性比较广告 | 第27-28页 |
·贬损性比较广告的认定 | 第27-28页 |
·贬损性比较广告的表现形态 | 第28页 |
·情色广告 | 第28-30页 |
·情色广告的界定 | 第28-29页 |
·情色广告的表现形态 | 第29-30页 |
·新闻广告 | 第30-31页 |
·新闻广告的界定 | 第30页 |
·新闻广告的表现形态 | 第30-31页 |
·其他背离伦理原则广告的界定及其表现形态 | 第31-33页 |
·强迫广告 | 第31页 |
·有损公序良俗的广告 | 第31页 |
·针对儿童的广告 | 第31-32页 |
·有损民族尊严的广告 | 第32页 |
·名人代言广告 | 第32-33页 |
·忽略生态伦理广告 | 第33页 |
·小结 | 第33-35页 |
第四章 我国广告传播的伦理困境和失范原因分析 | 第35-40页 |
·广告活动发展的内在原因 | 第35页 |
·广告发展的环境的影响 | 第35-36页 |
·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广告的行政监管 | 第36-38页 |
·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36-37页 |
·广告监管不力 | 第37-38页 |
·《广告法》中对相关违法行为无处罚或处罚不严 | 第38页 |
·广告从业人员素质不容乐观 | 第38页 |
·受众的自我防范意识弱 | 第38-39页 |
·小结 | 第39-40页 |
第五章 广告传播中伦理失范对策研究 | 第40-51页 |
·完善以《广告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 | 第40-42页 |
·健全《广告法》,从内容上完善广告法规 | 第40页 |
·调整立法空白,明确失德广告的界定标准 | 第40-41页 |
·完善《广告法》,提高广告法规的执行效率 | 第41-42页 |
·加大广告监管力度 | 第42-43页 |
·加强广告行政监管,强化服务引导 | 第42-43页 |
·严格广告行政审查,鼓励广告活动主体自审 | 第43页 |
·建立自律机构,引导社会监督 | 第43-46页 |
·建立广告道德监督体系,增强广告行业自律能力 | 第44页 |
·建立综合、中立的第三方自律审查机构 | 第44-45页 |
·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建立合理的反馈渠道 | 第45-46页 |
·开展广泛性广告伦理教育以提高社会广告伦理素养 | 第46-47页 |
·提升广告教育水平,注重人才全面发展 | 第46页 |
·强化广告行业内部教育 | 第46-47页 |
·提升受众的媒介修养 | 第47页 |
·“绿色广告传播”的提出及广告伦理的出路 | 第47-50页 |
·绿色广告传播的内涵及特征 | 第48页 |
·绿色广告传播的实施 | 第48-49页 |
·绿色广告传播的功能和意义 | 第49-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